一块披萨的愿望

——《乌鸦蛋》影评

 

 

导演: M·马尼康丹

编剧: M·马尼康丹

主演: 拉梅什 / J·维涅什 / 艾西瓦娅·拉杰什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这是一部于2014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的印度电影,片名《乌鸦蛋》,又名《披萨的滋味》。这部电影与印象中的印度片非常不同,整部影片没有华丽的阵容、没有太绚丽的技巧、更没有传统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段,全片更是只有短短90分钟,但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印度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即当前仍然很常见的悬殊贫富差距。本片的殊胜之处还在于,即使是描述贫民窟的生活,揭露社会现实之余,也仍然看到许多人性温情的一面。

故事从喜欢吃“乌鸦蛋”而得同名绰号的十岁左右小兄弟俩展开。二人在贫民窟和母亲、奶奶挤在一间小屋里。虽然因为要省钱给律师,救坐大牢的爸爸,俩人没有学上,但是平日沿着铁轨捡煤渣赚三五卢比,没事去偷偷乌鸦蛋吃,弟弟天天尿床惹妈妈生气,二人混吃混喝倒也过的不赖。直到大树被砍,临近贫民区的空地被建成了洋气的高档披萨店,二人的愿望从乌鸦蛋变成了披萨,从此误入大人们的世界。

剧情一路笑点颇多。贫民区的孩子们虽然穷但是也自得其乐:想要一部手机,就拿着木棍,半蹲守在铁路边等火车经过,(印度)火车上老有人坐在车厢口的台阶上看手机,孩子们就啪一下打掉他们手里的手机还叽叽喳喳对掉了手机的恼怒乘客做鬼脸;发现小卖部老板娘的老公喝大了,送他回家可以从老板娘那赚十卢比,他们就老是牵着儿童玩具车,跟着喝大的老板“喂,你知道你家在哪吗?”,然后让他坐上小车牵回去;发现没有漂亮衣服进不去披萨店,看见富人家的小孩被父亲禁止吃虾球,立刻发现商机,给他们买了虾球,还买了他们身上的新衣服。在这样的日子里,两兄弟终于赚够了买披萨的钱。

等到两个孩子拿着辛辛苦苦赚的钱,穿着新衣服抬头挺胸的准备走进装潢现代的披萨店时,管理员却因为他们俩来自贫民窟而拒绝让他们进入,披萨店老板则直接给了他们一个耳光。一切的理想、愿望,都被这一巴掌打碎了。大抵,就算管理员知道他们有足够的钱可以买披萨,冲他们的穷酸样也不会让他们进来吧;又或许他更会觉得这两个孩子的钱是偷来的,直接将他们扭送警察局。似乎贫穷的人无法摆脱被歧视的命运,即使有钱,还要看你的衣着和出身。毕竟,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总是这样的,人们歧视贫穷,彷彿他们从来没有穷过。

在那一巴掌落下以后,两人回到家中发现祖母过世、母亲付不出丧葬费用,大乌鸦蛋在这时却毫不犹豫地拿出攒积已久的储蓄解危。至于那张一直随身带着的披萨传单,也就轻易地顺着洗澡水流走、不留下一点痕迹。这既是成长,也是家庭价值的寻回;奋力一搏后发现了世界的残酷,于是回头看看对自己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其他孩子无意间拍下的乌鸦蛋兄弟被老板歧视,扇巴掌的视频变成了记者、区长以搞大新闻为要挟、勒索披萨店老板的筹码。不过因为欺瞒同伴,到最后视频片段还是卖了给电视台大肆报导。随着媒体效应大肆发酵,为了挽回声誉,披萨店的老板特意以慈善家的身份邀请两兄弟免费吃披萨。店主的补偿也许未见真诚,却是挽回声誉的手段,小兄弟依旧穿着他们的破衣,光着脚丫走进披萨店,受到贵宾式的招待,他们终于尝到了披萨了,但味道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他们反而怀念起了祖母的米饼,“你觉得披萨好吃吗?”“难吃死了,粘粘的,还没有奶奶做的米饼好吃。”

所有的东西在期待的时候都最完美的,当真正得到它的时候,就感到不过如此,或许,让人期待的并不是那件东西本身,而是伴随那东西而来的身份与地位。贫民是否能真正得到人们的尊重?歧视是否真的能消除?这一顿的披萨之后,也许还有很长的故事。

(儒学高等研究院   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