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爱你 ——《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练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 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阿里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之后终于与他深爱了半个世纪却遥不可及的女人——达萨——成功结合。青春时的冲动、火热经过时间的淬炼变为年老时的谨慎与平静。这部取自马尔克斯父母的爱情经历的长篇小说,以半个世纪的霍乱、战争等灾难为背景,向世人展现了爱情的不同形式。 直至读完整本书,我的心头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何达萨匆匆一瞥之后,便将阿里萨从自己的世界中移去了?是因为阿里萨的外在形象吗?不太可能,这个傲娇的女人怎会像世俗人一样肤浅;是因为阿里萨的行为吗?可他们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呀。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达萨心中的阿里萨——那个文笔飞扬,对她写了一封封情书的人,和她眼前这个人格格不入,这种巨大的落差使达萨心中的期望幻灭了。我不禁在想,当我们爱一个人时,究竟是爱他的精神内核,还是外表,或者二者永远以一种奇异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或者说精神只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可是,如果为了生存已经耗尽了全部心力,那么又何谈精神呢?像阿里萨这样,虽然饱读诗书,但是生活、阶级压迫他无法抬头,一个年轻人就这样被匆匆一瞥”否定了。 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马尔克斯在书中以阿里萨对达萨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为主体,将几乎所有爱情的模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阿里萨,他一方面狂热地爱着达萨,另一方面却又总是在失意落魄时通过别的女人寻求慰藉。他坚信只要自己性能力仍然旺盛,自己的生命就仍然是燃烧着的,正是这一信念苦苦支撑着他等到了达萨。他对达萨疯狂而又笃定的爱,使达萨在青春时期尝到了恋爱的禁果,在暮年孤寡时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期望。阿里萨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震撼,思考的愈多,心潮也随之愈演愈烈。 “一个世纪前,人们毁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当年老的达萨听到女儿反驳自己和阿里萨的关系时说的这句话在我耳畔久久回荡。首先在作品中阿里萨与达萨年轻时的恋爱遭到达萨父亲的阻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人的分裂,而当他们在老年再次相知相识的时候又遭到反对。这一次阿里萨断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将女儿赶了出去。俩人褪去了曾经的疯狂与不桀,换上了老者的沉静与温和,尽管这样,达萨仍然不能不顾一切去爱他,因为这已经不是仅仅关乎她一个人的事情了。为逃离这个紧紧束缚着二人思想的地方,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旅行。在大海上他们回归了自己的天地,疯狂的爱恋。当象征着霍乱的黄旗升上船头的时候,阿里萨等待了五十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一生一世”,他早已为达萨筹划好了两人的时间。 在现实世界里,我认为一直有一种无形的手在影响着我的行动。每当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被别人所认可,每当这时我的思想便开始沸腾——我想要打破这牢笼,我想要冲出束缚着我的绳索。结果却总是毫无意外地按着违背自己内心的方式去迎合他人。如果不能努力活出自我,发出专属于自我的声音,那我们又为何要出现在这个地方呢?没有一个人会想要成为某个人的影子,没有人愿意被困在笼子里,可当我们遇到同样的事情时,桀骜不驯的精神却沉默了。这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循着被建成的沟渠行走是最保守的吧。 这部作品的出众之处在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所有情节发生的可能性。战争与霍乱席卷整个加勒比海,使人们终日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中,在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耗殆尽,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这使得像乌尔比诺这样的贵族们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但底层的人们却只能挣扎地活着,像阿里萨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取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这种混乱的社会形势也导致了社会孤独感的蔓延,这种孤独感不仅笼罩着阿里萨,而且像幽灵一样在每个人心中徘徊不去。商坦德尔、莱昂纳·卡西亚尼、普鲁登西亚,尤其是年少的阿美利加,是什么使一位14岁的小女孩爱上行将就木的阿里萨呢?不得不说时代留给拉美人的心理创伤远远大于身体遭受的疼痛。自然的更加贫瘠、人与人之间孤独感的增加、社会的动荡,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刺激着每个人的精神。 霍乱时期的爱情,自然的霍乱,心灵的霍乱,爱情的霍乱,这部作品将三大霍乱融为一体,不得不惊叹作者的伟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