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道风物 谈吃:金陵姑苏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陈铭骏 密涅瓦的鸮,黄昏才起飞,总得多飞一飞。月过了中天,万籁此都寂,肚子叫声显得响。偶在深夜,食性大发,极渴吃某种美食。比如前几天,就念着葱油拌面,念了小半小时。空想只能生津,馋舌空嚼,人生无奈不过如此。若是在家,我必跃起,再蹑足到厨房,下小面、蒸碗蛋、冒些青菜、拌点豆腐种种。 于是想下笔谈吃,似乎和上面的话逻辑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想着怎么谈吃,或能聊以解馋。只是又不知怎么下笔了。以前读梁老谈吃,读汪老谈吃,往往也是食性大发。自己却怎么琢磨,都琢磨不出哪怕让自己自性大发的文字,更不提示人了。 勉强扭一扭笔,写些我骑行到南京后旅途所尝。无非在南京、苏州,无非有金霖烤鸭、鸭血粉丝、赤豆元宵、枣泥粽、咸豆浆、荷叶美人、酥饼、苏面。只待了小几天,肯定是吃不全特色的。 与同行者分道,寄去自行车,又回到了一个包两只脚漫游的日子,尽管仍剧痛着。 绕去鸭子店,却没地方落脚。看到烧鸡打折就要了,突然意识到不太对,忙叫老板换烤鸭。只是没地方落脚,酒店可也不近,加之有伤的我走得极慢。途中没少想打开吃一点,但包装很不便,开始吃时自然是凉了。只十几块钱量可不小。无筷不附手套,直接上手。指尖触皮,虽凉犹脆,皮肉欲分。淋上卤汁,异于北京烤鸭的稠酱,这是稀的,只一蘸,能蘸上的不多,好处是不会被酱的浓味充斥了,尚有鸭油的香。片鸭不薄,较北京烤鸭厚实。送入嘴已是凉了,但焦皮迸脆,脂油溢流。烤鸭绝不能少了油,有皮有肉没油便是无味。 隔天早餐,直奔鸭血粉丝。没有鸭能活着出南京。我点是全套,鸭胗、肝、肠、血,还有足大的鸭腿。食客络绎,我站着等了挺久,眼见一碗碗粉丝喷香,生津不耐腹空。 粉丝稍一焯水,捞出落碗。鸭货是提前做好的,分盆摆开,掌勺一排速捡往碗里堆。掀开腾雾的盖,淋冲老鸭汤,撒开葱花,最后浸入鸭腿。 这种做法和我故里做沙茶面是一般的,焯面、上料、淋汤,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足以应对长队饕客。精华无疑在汤,我离开南京前又吃了一家鸭血粉丝,先吃的这家汤头醇美,后吃的那家汤头甘清。我又试试桌上醋,不浓厚但有些后劲的辛;再试辣酱,不辣,约莫是用鸭油炒的,香味很特别。 夫子庙属实无聊,折回去吃赤豆元宵作夜宵。吃了碗名曰桂花赤豆小元宵,又要了桂花糕。赤豆元宵极稠,桂花香已经很淡,元宵烂了没嚼劲,红豆倒是烂些更佳。始几口不错但也不惊艳,腻了最后就吃不下了。桂花糕和之前吃过的又不一样,之前的是糯软绵柔的,这个偏硬,只吃了一半。直到再回青旅吃时,没有刚刚赤豆元宵甜味相扰,才吃出点门道来,有些桂花香在。 在南京大半的路是为了吃而走的。中午吃那灌汤包,什么鸡鸣汤包,很不惊艳,相当一般,价格却不菲。 临走南京,赶去吃最后的粉丝汤之前,我先去了糕品店,本想吃什么“乌饭”,卖完了,随手买个枣泥粽。拿到手还略烫,一股清而浓的粽叶飘香入鼻。折腾到粉丝汤店折腾了很久,所幸粽子没凉透。小心剥开了,咬一口,糯软化绵,粽叶清香之浓溢满鼻口。味道是淡的,直到吃到了枣泥,甜而不腻,比之前骑行途中在宿迁吃的包整颗枣的粽更得味。几口吃光了,后悔没多买,实在是吃过的最好的粽。最关键的,无疑是粽叶的香。 到苏州已夜深,嗦了碗味美价廉的螺蛳粉,拉满醋辣油,大为畅快。隔天早上便去吃特色的。 吃了三样:咸豆浆,先前真是闻所未闻,一堆调料、腌菜、酥肉,浇上热豆浆,味道是不差,但豆浆本味掩得难觉。 还念着在南京没吃上鸭油酥饼,于是在这点了甜酥饼,看似无可酥之皮,却酥脆得意外,馅微微清甜,很是下口。 荷叶包美人,这名字有意思,实是荷叶饼刷酱包油条,油条倒真有美人身材的姿态,特别的是酱,清甜不腻,格外爽口。可惜油条老了,倘若再脆些,当真是人间极品。 走完狮子林、拙政园,淡季游客少,极其悠闲,布局之胜,掩映之美,假山之精琢,有帝王之乐。想着留园、虎丘留着罢,何必一次去透了,市区离太湖之近,不妨赶去看看,应该是能赶上落日的。 去之前,去吃了一碗苏式汤面。初来不太懂规矩,倒有点像在兰州吃拉面时的无措。我要的是红油焖肉面,这儿分红汤白汤,红汤多添了酱油色。据说精华在汤,各家面馆中,差别就在汤头,汤料都是密不外传的,密料文火慢吊。即是红汤,也清而透亮,似琥珀色,荡着葱花。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面本身。面细却劲道,煮面的功夫可见一斑。久煮太烂,煮短夹生、汤浊,其间把控自在经验。捞面更是技术活,师傅用筷子和爪篱,把面在手中一翻、一抖,不洒出面汤,码进碗里,丝丝不乱,似工艺品。 至于浇头,这个叫法很有特色。浇头决定了价格,面和汤才决定好坏。墙上块块方牌,写的都是浇头。我点的是一块大焖肉,谈不上惊艳。离苏州前点赶去吃,点的浇头是香菇,能给汤头添味,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