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导语: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播革命文化,图书馆宣传与阅读推广中心开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文献线上推介活动。本次活动第一阶段共分为六期,以书籍推荐为主,展示丰富的红色馆藏。让我们一起来特藏文献中重温革命时期的红色史诗吧!

 

《前锋》

1)创办人:中国共产党

2)创办时间:1923

3)内容简介:《前锋》月刊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机关刊物。1923年的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同年71日,由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于上海创刊,中共中央重要人物陈独秀、张太雷、向警予经常为刊物撰文。当时为转移敌人注意,月刊假托广州平民书社编辑发行。该刊主要登载分析和探讨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辟有“寸铁”栏目,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有很强的战斗性。

瞿秋白主编的《前锋》月刊以统一战线方针为指导,致力于宣传国民运动,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分析中国的国情,与同时出版的中共理论刊物《新青年》一起,成为党的宣传喉舌,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馆藏版本:广州:平民书社[发行],1923-1924

 

《红色中华》

1)创刊世间节点:19311211日在江西瑞金出版。193410月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由留守在苏区的翟秋白领导着两三人的编辑部坚持出版。19351125日在瓦窑堡复刊。

2)简介:《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该报的宗旨为:积极领导中国革命,巩固和扩大红色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取得胜利,并最后达到全国胜利。该刊配合党政的中心任务,主要刊登中国共产党中央与各级领导机关的文件、法令、政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积极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帮助党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在苏区影响很大,当时中央苏区8万平方公里的60多个县的区域内,每百人就有一份《红色中华》。

3)馆藏纸本:紅色中華.影印本 年卷期:1931.12-1938.12 n.1-474

  

《总退却》

1)作者:葛琴,女。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曾入上海大学学习,1926年后从事中共地下工作,任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内部交通员,抗战时期历任《青年文艺》《东南战线》《力报》《大刚报》副刊编辑,南方局文委委员,《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后历任中央电影局编剧,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2)出版时间:最早于19358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3)简介:这部短篇小说集写的是抗战中的士兵的转变及退却时的愤懑和失望。葛琴亲自参加过"一二八"上海抗战,和十九路军受伤的战士有比较多的接触,对那些战士的同情与感怀;对见死不救、卖国殃民的卖国贼种种罪行的憎恶和仇恨充满胸膛。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军民在193213月“淞沪抗战”中的英勇表现,鲁迅也为之作序,盛赞其是“这一时代的出产品”。

4)馆藏版本: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民国二十六年

 

《评中国之命运》

1)作者:陈伯达

2)内容简介:蒋介石于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大讲“将来要统一,要建国、强国,一切归国民党领导,中国的命运,一切都掌握在国民党手中,掌握在蒋介石手里,离开蒋介石,什么都不行”。中共随即发表了《评中国之命运》,针锋相对地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文章由陈伯达执笔,毛主席修改。针对蒋介石“我们百年来国势的陵夷,民气的消沉,大抵以不平等条约为造因”的说法,斥其“倒果为因”。在作者看来,“民气不得发挥”才是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救中国,必须发挥民权”。全文充满了革命感情,非简单地反蒋,而是真切地拥护共产党。有人评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陈伯达此文最感人。

3)馆藏版本:[出版地不详]: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印行,1945

  

 

《红日》

1)内容简介: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2)作者简介: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作家。曾于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后来又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华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出版了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等作品,其中《红日》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

3)出版信息:最早出版于1957

4)馆藏版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