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笔记 图书简介: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 这个学期我一共读了三本书,一本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本是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还有一本是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就思想深度来说,前两本要更胜一筹,但论广度,刘擎老师的书却超过它们。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梳理出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脉络、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同时能自己掌握学习哲学的方法、途径。每次打开书,不管读多少页,总是会有不少收获。 阅读一本书,首先要把握住它的整体脉络。刘擎老师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探寻西方现代哲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对那些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一个系统性的初步认识,从而今后能顺着这个脉络自己去探寻,在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中,登上一个新的思维高地,获得“现代人”的自觉,更加透彻地领悟自己的生活,也更加清醒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当然,本书也是基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它特别注重哲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倡导读者先接受一些哲学观,再从实际生活中验证,或是修正自己的观念。相比于许多其他哲学家,例如福山和萨特,以及其他的具有明确价值观念的人,刘擎老师更充满包容和温暖。他虽认可观点之争,但并不提倡意识形态之争,总是劝导要包容,要求同存异,要理性思考,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令人感到温暖。 人类的思想从古至今经历了诸多历史转变,这些重要的转变首先发生在17世纪的西方。本书主要着眼于“西方晚期现代思想”,也就是从20世纪初到当今的西方哲学发展史。首先出场的哲学家是马克思·韦伯,作者称他为“现代思想的成年”,因为他敏锐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理性化”的特征,阐释了世界的“祛魅”与“工具理性”所带来的危机问题。随后,作者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为路标,介绍了尼采、萨特和弗洛伊德几位哲学家,在世界祛魅之后,唯一的上帝“死了”,人们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而这几位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了人们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生命本来就是虚无的,但虚无不代表无意义,因为虚无,所以人才会自由,人贵在能在虚无中创造价值,用生命强大的本能在一片虚无中尽情舞蹈,最终展现人的光辉。 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中叶的欧洲已经是一个比较文明的阶段了。但这时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德国纳粹大屠杀。文明社会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何用社会学和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种“疯狂”呢?作者在此介绍了几位哲学家:鲍曼、阿伦特、波普尔、哈耶克、柏林,还有马尔库塞。鲍曼认为,大屠杀绝不是一场意外,而是现代社会高度理性和理性化所带来的恶果。在此情况下,每个人自己都只是大屠杀步骤上的一个小零件,只是完成自己身上的一小份工作,对杀戮本身并没有意识,但却真真实实参与到了大屠杀中,而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位友善的邻居。在当时高度理性的社会中,感性和人文精神被压抑了,秩序高度发达,德国人只是单纯地把纳粹看作是秩序里的“杂质”,看作是一个低劣的民族,为了创建一个更完整的秩序而想要把他们除去。 阿伦特在研究军官艾希曼的过程中,提出了“极端之恶”与“平庸之恶”的概念,纯粹的暴行本身是一种“极端之恶”,但他反映在每一位纳粹军官身上的,则是一种“恶的平庸性”。康德曾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纳粹大屠杀令人震惊之处就在于,纳粹并没有把人当做目的,甚至也没有把他们当做工具、手段,只是把他们看作了多余的东西,彻底否定了人的价值,而这种观念本身是不被身处其中的纳粹人所察觉的,因此是“平庸之恶”。这启发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兼顾人文主义和道德情操的发展,否则人们会愈加趋向于“工具理性”的一面,人的目的性会减少,产生的会是一个冷冰冰的社会,最终这种恶果要让身处其中的人来承担。 波普尔先生更进一步,他提倡“批判理性主义”,即批判绝对的理性、绝对的科学,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妄图通过有限的理性和有限的科学来掌握一切是不现实的,人类要警惕科学的自负和决定论的危险。德国纳粹在道德和社会秩序上的“洁癖”来自于所谓的科学理性,他们相信自己掌握了人类的终极知识,想要无限地追求卓越,这陷入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正是因为已经用理性发展出了不少成果,才蒙昧住了他们的双眼,认为只要按照自己预设的绝对理性去发展,就一定会成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哈耶克提出了要反对“理性的自负”。能够彻底扫除无知的、全知全能的计划方案是不存在的。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则进一步指出,如果妄想通过理性来消除无知,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事实上,人类的真正的成熟,是勇敢利用理性的同时,大胆地与不确定性共存,承认自己不可能完全摆脱无知。 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自由主义及相关的哲学家,例如盛名鼎鼎的罗尔斯,认为国家应当尽可能排除那些偶然的和天生的运气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社会应该满足某种结构和模式;罗尔斯的对手诺齐克,认为只要资源的来路和去向都是清白的,其最终的分布也一定是合理的,国家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多干预;公共政治学大师桑德尔,阐述清除了人和社会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即人生而带有一种历史,你的生活故事是更为宏大的社会故事的一部分,也蕴含于他人的故事之中,包括历史上你的前辈的故事,隔绝了这种关系,也就隔绝了你的存在。 至此,本书的主题脉络与大体内容已经阐释清楚了,写完仍觉得意犹未尽。在我看来,刘擎老师的这本书,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写的一样,是在科普和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更多给了我们指明了一条研究西方现代思想的路,在之后自己能知道该去看什么书、怎么看,所谓“授人以渔”,便是我觉得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同时,刘擎老师的文字读起来非常温顺,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他能用自己强大的文字功力,在有限的篇幅中介绍清楚了19位著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兼有广度的同时又不乏深度,读完后仍回味无穷。 (文学院 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