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阅读与感悟”医学人文主题征文作品

 

叫醒沉睡的自己

——初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像小说的自传文时,我从未想过它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说它像小说,是因为书中的情节让人难以相信它曾经真实发生在某个人身上: 1986 年生于爱达荷州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 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 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 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 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塔拉·韦斯特弗这与众不同、熠熠生辉的人生经历背后是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的童年,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求她坚持的忠诚与真理,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男权、女性、信仰、教育,这些主题结合在一起,严肃又现实。

不容撼动的声音,近乎癫狂的信仰,将一切屏蔽,将不同对立。从那样的环境里走出来,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强大的内心。跨过去才能重生,一步步往前走,脚下全是刀,鲜血淋漓,却没有退路。

通过书籍窥见的苦痛,在我看来,也只是塔拉所要克服磨难的冰山一角。

书中前面部分的情节和基调让我几乎能够预知故事后面的走向,不知何处涌动的共情能力甚至曾使我两度退出阅读。即使只存在于回忆里,那鲜血淋漓的事实,还是让我感到了焦虑与慌乱。

塔拉回忆和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过程,或许也是剖开过去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她清醒、勇敢,敢于为自己的人生开疆扩土,最终获取的成就也好、荣耀也罢,都只是她心灵成长的印记。正如塔拉所言:“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而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心灵成长带来的无限可能。

有的人前半生都在努力的逃离原生家庭的控制和束缚,但也有人永远困在了那里。“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但一个人的起点绝非就是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也绝非她唯一真实的样貌。逃离的绳索,总要用力抓住,即使布满棘刺,也要敬畏并战胜疼痛,它已必不可少,铺就未来的路。

终于有一天,塔拉将过去的自己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又想起课堂上老师曾提到的:环境塑造人。

我也经常“告诫”自己及有需要的朋友:圈子很重要,环境很重要。但渐渐地,通过观察与了解不同的人,我发现了一些更为“可怕”的东西:总有人习惯于,也乐于把现在并不完美的自己归咎于环境,却又深感自己的优势源于自身努力。

诚然,每个人生来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一路成长中,圈子和环境也在不断的塑造和影响自己。这些都会在往后的岁月中,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刻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但可怕的是,自己明明发现了这些负面影响,却只作为阻碍前进的理由,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契机。

塔拉字里行间的柔情、矛盾与挣扎,是她多年经历的缩影,她清醒、勇敢,此刻,她已不属于任何地方,她只属于自己。

这世界或许有千千万万如塔拉一样挣扎在困苦中的人,每个人也都有难以宣之于口的痛点。原生家庭的环境或许无法改变,成长过程中我们也都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环境”去选择和探索。但真正能决定你人生的,也只有自己。

苦难携风带雨而来,愿我们都有坚守的力量和勇气。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法学院  靳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