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书架2022年第2期推送 【壹】 《〈康熙字典〉研究论丛》 李淑萍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学科主题:1. 字典 2. 研究 3. 清代 中图法分类号:H163/*107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第一阅览室(D603)05排A面01节 内容简介: 《康熙字典》是清初官定的字书,也是我国汉语辞书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部工具书。作者李淑萍历经多年的探索,亟欲推阐《康熙字典》在文字学及辞书学上的价值,所以从原典的各个议题,深入探究,以成是编。《〈康熙字典〉研究论丛》较系统地对《康熙字典》的成书、版本、体例、归部、术语、按语、释义、古文收录情况加以介绍,可以说是台湾地区从学术角度探讨《康熙字典》颇为完备的一本研究性专著。 相关评价: 通过《〈康熙字典〉研究论丛》,读者不仅可以对《康熙字典》的成书、体例等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通过该书对《康熙字典》校勘、修订的历史有所了解。作者对于一些问题的讨论十分细致深入,如《康熙字典》部首的归部问题,作者总结出了六种归部原则,这对于我们当代的汉字部首研究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另外,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汉字不仅是两岸人民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同时也承载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因此对于像《康熙字典》这样的大型历史汉字辞书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能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 【贰】 《宋蜀刻本唐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学科主题:1. 古典文学 2. 作品总合集 3. 唐代 中图法分类号:I214/*201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第二阅览室(D610)07排B面01节 内容简介: 《宋蜀刻本唐人集》是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刊刻的唐人诗文集,经历宋、元、明、清官私庋藏,流传至今仅存二十余种,除个别品种在日本有藏本外,其余均为孤本。作为我国珍惜古籍文献,《宋蜀刻本唐人集》在文本考订、版本鉴别以及宋代书籍刊印流传考辨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与史料价值,为历代学者和藏家所珍视宝惜。 相关评价: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 【叁】 《宋代文艺述评全编》 曾枣庄、曾涛编纂 成都:巴蜀书社 学科主题:1. 文艺理论 2. 宋代 中图法分类号:I0/*614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第三阅览室(D616)14排A面02节 内容简介: 《宋代文艺述评全编》不以传统的“文艺理论”或“文艺评论”,而以“文艺述评”名书,在于我国古代有关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等)的论述多随笔记录点评性质,理论性、系统性不浚,若定位“文艺理论”或“文艺评论”,很多有价值的资料都不便收录在内。故充分遵循我国古代有关文艺论述的实际情况,以“文艺述评”名编,收录宋人有关文学艺术的纪述和评论。本编是在遍查宋代经、史、子、集及金石出土文物资料,充分利用近年《全宋文》《全宋诗》《全宋笔记》的整理成果的基础上编成的。不拘文体,凡是宋人有关文学艺术的纪述和评论,均予收录。 相关评价: 《宋代文艺述评全编》完整收录现存宋人诗话、文话、词话,以作者立目,以文系人,按作者生卒年或大致生卒年先后编排。个别作者无考或存疑的作品,或以无名氏立目,或以作品立目。个别写作年代无考的作品,置于全书之末。每一作者目下为作者简介,内容包括该作者生卒年、籍贯,主要文学艺术成就、重要著述等。每篇资料详注作为资料来源的书籍及版本出处。力求做到一编在手,宋人有关文学艺术的记述和评论尽在案前。 【肆】 《中西闻见录》 (美)丁韪良编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学科主题:1. 中外关系 2. 国际关系史 3. 汉、英 中图法分类号:D829/*267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第二阅览室(D610)05排B面03节 内容简介: 《中西闻见录》是中国北京第一份近代报刊,1872年8月创刊。中文月刊,线装书式一册,为在京外国传教士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主编,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包尔腾等参加编撰。撰稿者多为丁韪良等同文馆外国教习,李善兰等同文馆中国师生也发表过一些稿件。宗旨是通过介绍西方科技等知识,扩大西方在京城的影响。大量刊载西方各国制造的“奇器”、治水新法和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算学、医学等知识;介绍西方各国历史、风俗;并刊登各国经济、科技等新闻;间刊一些寓言等文学作品、插图和图书等广告;不直接涉及宗教、政治问题。 相关评价: 在近代西学的传入和传播过程中,1872年创刊于北京的《中西闻见录》是一份值得重视的刊物。这不仅因为它是《格致汇编》的前身,研究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统属与联系;而且还因为从它的创办和存在期间可以看出西方传教士在传播西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窥探中国人对西学的兴趣所在;甚至还可以从它的创办人和撰稿者的活动中寻绎出它与京师同文馆和洋务官员的关系。 (文案:蒋震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