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战疫,好书推荐——村上春树:《1973年的弹子球》

推荐人:岳振涛  机械工程学院

 

 

 

书籍封面:

书籍简介:《1973年的弹子球》为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8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曾获得1980年芥川奖提名。该小说描述了一青年为寻找少年时代的弹子球机,又返回到无边的孤独之中的故事。该小说不仅有村上春树作品中一贯的疏离、迷惘、孤独,也包含了作者对彼岸世界的探寻与对话。村上春树通过葬礼、灵园、黑夜等与死亡有关意象,表现出作者对于此岸世界的关注和对于彼岸世界的思考。

推荐理由:在疫情封校期间感到迷茫无所事事的时候恰好在夜半难眠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见到了更加孤独、迷惘的“我”,也许是心理共鸣而欣慰,也许是灵魂相似而亲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了动力。想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其实大同小异,或许这本书也能带给其他同学以共鸣,所以我推荐这本书。

读书感悟:

这本书给我的最直接感觉便是有着浓浓的村上春树特点。它是村上春树早期的作品,相较《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各种比喻更加不知所云,出场的人物只有代号而坚决不告诉我们姓名,时间方面更加混乱,刚刚还在讲述现在,下一页就回到了不知多久前的从前。村上春树仿佛在有意的制造隔阂,既是在书中的“我”与众人之间,也是在我们读者与书中的“我”之间,以至于书中“我”的孤独沉重的简直让人喘不过气。在书中他和双胞胎姐妹和唱片店的女孩都在友好的交谈,甚至可能在这三个女孩看来他十分健谈,但他却未和她们交心,并不是不愿,而是感到无所谓,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们只是“我”的一个注定的连名字都不必知道的过客。双胞胎姐妹本身也知道这点,她们并未要求个结果。这对姐妹不知道从哪而来,在和“我”共度一个夏天后又回到不知在哪的原本的居身之地,不知所踪。与书中“我”的心相距最近的恐怕只有酒吧的侍应杰,但他们的对话也是云里雾里,于我而言就是不知所云,不必再叙。

和《且听风吟》中贯穿整部的哈特费尔德一样,弹子球机在这本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物象,它是“我”从前无聊、空虚时的寄托,而在书中的当下,它又成为“我”的目标。我对书中“我”狂热的喜爱弹子球机的几年过后又一次疯狂的思念它而且非那一款莫属的理解是:“我”想入世,不想自己和别人之间有隔阂却又不知如何去做,只好借寻找弹子球机来麻痹自我来迫使自己前进,甚至把弹子球机想象成一位女性和她在脑海中交谈。最终,在百般努力之后如愿以偿的找到了一台相同机型的弹子球机,但“我”却没有打开它,只是坐在那呆了一段时间,然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个让自己疯狂寻找的弹子球机。最后在双胞胎姐妹离开后,“我”再度陷入孤独之中,但这时的我接受了孤独自己,心灵十分平静,回归了曾经的日常。书的末尾是这样的:

车门“啪”一声关上,双胞胎从车窗招手。一切周而复始……我一个人沿原路走回,在秋光流溢的房间里听双胞胎留下的《胶底鞋》,煮咖啡,一整天望着窗外飘逝的11月的这个星期日,这个一切都清澄得近乎透明的静静的11月的星期日。

(写完才发现我把《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有些搞混,书中的“我”和“鼠”的形象也混在了一起,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