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风华录

 

为庆祝百廿校庆,以前辈激励后学。自20217月始,山东大学图书馆联合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新闻传播学院等共同发起了以“相约2021·重温百廿校史”为主题的“山大风华录”口述历史活动,秉承着“求真存实”的原则,广大校友们回忆了自己的山大时光,来追忆和记述自己心中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

 

口述历史采访成果展示

 

文学院   梁一儒教授

 

在校时间:1955-1959年(就读);1989-2003年(任教)

访谈者、整理者:新闻传播学院  黄钰彤

指导教师:千佛山校区图书馆  马艳玲

校友简介:梁一儒,山东淄博人,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内蒙古从事文学研究及高校教学三十余年,1989年后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威海)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侧重研究民族文学、文艺民族化和民族审美心理。

先后兼任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等,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撰稿人、《文艺美学辞典》副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特邀主编等。著有《文艺民族化论稿》《民族审美文化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二卷)等。

 

百廿荣光,历久弥新

我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就读时,山大中文系在全国和北大中文系几乎并驾齐驱,因为当时在全国来讲,除了北大,山大的名教授数量恐怕是最多的。我们受业于这些老先生,从他们的治学态度到课程内容,学生们都受益匪浅,能够听老教授、老先生的课就是我们很大的光荣,可以说山大给我们的一生都打好了根基。

据我所知,山大毕业的学生无论分配到北方还是南方,几乎都得到了所在单位的好评。山大校风一直很朴实,那时图书馆设备很好,线装书、善本书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齐全的地方,所以当时在里面碰到什么难解的问题,接着就到楼上去借书,很方便。现在的山大图书馆我想应该也是继承了老山大图书馆的传统——面向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

巨变的时代,不变的追求

当时同学们之间会互相攀比,但攀比的不是物质,而是学习、专业,大家的日常生活很简单、快乐,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单纯,聊天主要讨论学习。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兴奋点和我们过去恐怕相差较大,所以我们和你们之间的语言沟通有时可能存在着时代的差距,但是有一点不会变,就是做学问要刻苦,要学到真本事。我想这一点依然是当今青年人追求的目标,对吧?不能因为物质生活丰富了、社交范围变广了,青年人就不再认可要刻苦、学到真本领了。

现在有些人说年轻人不务实、追求虚荣,我个人认为从主导面来看年轻人求知、追求理想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山大的校风、学生的学风一脉相承,受益于一所正规的百年老校所养成的丰厚的人文根基。我想山大学子在百廿校庆时应该体会到这一点,老师、校领导都应该引导学生,把山大百廿的积淀,包括学术气氛、立德树人等方面要传承下来,我对此是有信心的。

回忆敬业的高亨先生

高亨先生当时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毛泽东都曾经在《人民日报》和高先生酬唱答和。

高先生给我上的课是古典文学,他讲课很有激情,情绪激动的时候直接背诵《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先生每当讲到此处都很动容。

高先生备课非常认真、严谨,讲稿是用毛笔小楷密密麻麻书写的一本,关键地方都做着记号,难懂的地方会采用例证。

高先生的敬业精神也让人敬佩,当时学生宿舍都在八关山那边,国民党的飞机经常到青岛去,飞机轰炸的声音很大,高先生却在讲台上面不改色,继续正常上课。

给青年教师的寄语

我认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讲,要把教书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青年教师上课必须严谨对待讲稿、课件,不能在课堂上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传授知识必须亦步亦趋、严谨地教给学生,要拿出干货。

另外,青年教师也是老师,由于和学生们的相处比较多,所以在个人修养的方面更要注意。我对青年教师寄希望于两点,一是上课一定要严谨;二是人格上一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明振华

明振华教授在山大就读留影

 

在校时间:2006-2010

访谈者:新闻传播学院   郎玉茁   环境学院 孙丙月

整理者:新闻传播学院   郎玉茁

指导老师:青岛校区图书馆 郑致静

校友简介:明振华,35岁,现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06-2010年在山东大学就读并获学士学位;201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师从结构病毒学家饶子和院士;2015年进入广西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原体致病与植物免疫的结构机理,研究手段是X-射线晶体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西杰青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人才专项、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青年人才专项等多个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2016)、Cell Research2014)、Nucleic Acids Research2021)、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8)和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2019)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广西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

 

老师和同学: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郎:虽然已经从山大毕业了,但是我们相信,当时老师的教导肯定还铭记心中。现在回想起老师当年的教导,学长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

明:我非常感激我当时的任课老师和教职医务员工在我的学业和生活上对我的巨大帮助,特别是王禄山老师和高培基老先生,他们对我的科研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觉得山大的老师是真的想教给学生真本事,他们关心和帮助我们成长,绝对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号。记得2010年我刚到清华大学医学院读博,自我介绍的时候发现班里居然有4个是山大的校友,那时我知道山大对学生的培养是成功的。我现在也在向我的老师们学习,培养学生。但做起来才发现,特别不容易。

郎:跟当年的同学还有联系吧。当时在求学时,同学之间肯定有很多小故事,可以跟我们讲讲吗?

明:好的。当时我们学习风气很好,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很刻苦,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我后来发现有几位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立志从事生物学研究了,非常钦佩。我常想起学校当时的一个横幅,“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现在还是印象深刻。

大学里的舍友对我的影响其实蛮大的。我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大学期间有搬过一次宿舍,所以我有两批舍友;更有意思的是,两个宿舍都是混合宿舍。第一个宿舍有3个环境学院的同学,2个化学院的同学。第二个宿舍也有一个文学院的同学。我觉得混合宿舍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向不同背景的人学习,非常有意思,大家看问题的视角会有差别。当然,这也帮助我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

我特别想介绍一位对我影响非常大的同学——丁鹏飞。鹏飞是山东人,有着物理竞赛背景,看问题非常透彻,博学多才,但个性极其稳重。当时就是跟着鹏飞一起学习,后来一起进王老师实验室做计算生物学课题。本科期间,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情绪波动比较大:有进展的时候可能会很兴奋,卡住了会很沮丧。但是鹏飞不同。他始终能够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而且他很享受做科研的过程。我从鹏飞身上学到了太多东西,我没法表达我对他有多欣赏。他现在还在国外做研究,但是不管他在哪,我都希望跟他有更多的合作。

学习生活之余:课外活动中也受益颇多

郎:山东这边跟广西的饮食习惯可能很不一样,刚到这边您应该也觉得不适应吧。后期是怎么调整的呢?

明:刚到山大,饮食确实不太习惯。我一开始不大能接受鲁菜的口味,后来逐渐喜欢上山大食堂的饭菜,现在非常怀念。我个人起初不太喜欢吃馒头,但是山东的主食就是馒头,我开始吃一点馒头、面之类的东西,后来爱上了肉夹馍。

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同学的影响很大。一开始看到周边同学吃一些东西可能会很不理解,但是后来亲自尝试,发现很多味道我都能接受。比如我现在经常怀念山大食堂的鸡心,因为当时宿舍里有个同学连续很长时间吃馒头和鸡心,我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郎:本科期间的生活其实也是很丰富的,能跟我们分享下当时您参加的一些活动吗?

明:当时我主要是参加了两块活动。一是在大一参加了学生会的记者部,二是在大一结束到大二开学的假期里,加入了广西老乡会,在那边做了一些工作。

起初,进记者部也是阴差阳错。我大一时对所学课程不太感兴趣,所以就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其他能力,为今后工作做准备。我当时了解到学生会的学习部比较锻炼人,所以就去报名面试,但是很遗憾地被淘汰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进了记者部。在记者部的这段时间里,收获颇多。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收集资料,追踪事件,最后总结成稿,确实很锻炼人。在里面呆了一年,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当时经常跟伙伴一块熬夜写稿子,把记者这项工作当成未来的职业规划之一来做,很用心。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够对别人有帮助,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不浪费他人的时间;所以,我会尽量多地搜集资料来帮助整理思路。比如我想写一篇500字的报道,可能会搜集1500字或更多的资料,来辅助自己成稿。当时的那段“记者生涯”,对现在自己做科研总结也有帮助。

我加入老乡会与我一年级的亲身感受有关。我初到济南,饮食和生活上有水土不服,比较想家。当时吃的和用的都不习惯,对气候也不太适应。好在有老乡会的同学一起沟通交流,得到了很多帮助。所以我在大一暑假加入老乡会,希望能给新生带来一些帮助,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我们在新生报到的时候找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跟新生聊天、聚餐,缓解他们低落的情绪。也带他们参加一些体育比赛,帮他们订火车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对他们表示关心,让他们感觉在山大的自己不是一个人。

以山大校友的身份:回望山大生活

郎:其实,近两年山大变化挺大的。您是否回过山大呢?如果有,可以跟谈下自己的感触吗?

明:最近一次回山大是20198月,去的是青岛校区。当时王禄山老师邀请我回去参加组会,感觉校园比以前更加漂亮了。而且,据我所知,最近几年师弟师妹们正在我们领域做出越来越多超一流的研究成果,我为山大感到骄傲。如果有机会,自己也想在山大120周年的时候,回去看看。

郎:现在您也已经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从一个“工作者”的身份,来回看山大的学习经历,您觉得这段时光有给您带来什么帮助吗?

明:在山大求学的时候,做科研只是一个梦想。我后来在广西大学工作,新建了实验室,从18年开始正式招生,可以认为是梦想成真。现在,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另外,可能更重要的是,我有机会培养一些对科研感兴趣的人,就像当时山大培养我一样。我现在感觉很好,希望可以带着学生破解一些重大科研难题,出成果出人才。

郎:对现在在山大就读的学弟学妹们,有怎样的期待和寄语?

明:我想套用陈省身先生的一句话:立足山大,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郎:请您为百廿校庆,留一段寄语。

明:缘短情长,感恩山大,祝福母校120周年生日快乐!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一种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的研究方法。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的形式记录受访者的回答[1]

参考文献:[1]邱霞.“做”口述历史的实践规范与理论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26(04):141-14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