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大风华录 为庆祝百廿校庆,以前辈激励后学。自2021年7月始,山东大学图书馆联合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新闻传播学院等共同发起了以“相约2021·重温百廿校史”为主题的“山大风华录”口述历史活动,秉承着“求真存实”的原则,广大校友们回忆了自己的山大时光,来追忆和记述自己心中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 口述历史采访成果展示 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受访者:图书馆 曹南灵 在校时间:1982年-2021年 访谈者:新闻传播学院 王玙璠 指导教师:软件园校区图书馆 丛静雅 个人简介:曹南灵,副研究馆员,曾任山东大学图书馆(中心校区)参考咨询部主任。主要从事信息检索课教学、读者培训、参考咨询等工作。出版《科技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教材;发表学术论文《如何在网上进行课题检索》《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材体系的改革》等。 问:曹老师您好,我们先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进行提问吧,您与中心校区图书馆密不可分,可以说,图书馆事业占据了您人生的重要地位,那么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 答:我的专业是电子技术,1982年毕业分配到图书馆。那时国家刚恢复高考,高等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在教育部精神的指引下,很多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来到图书馆,如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等,补充了馆员的专业队伍建设。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到图书馆工作。 问:有人说一切热情会淹没在日常琐碎中,您从事图书管理事业这么多年,是如何一路坚持下来的? 答:说实话,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直到来图书馆工作的第一个秋天,我校修建8年的图书馆大楼交付使用,我投入到了验收、安装和图书上架等繁忙工作中。这其中根据馆里的工作需要,又在图书馆的其他岗位工作过一段时间。 从1993年开始,因为馆里需要,我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好像没有时间去迷茫了,不断地被驱赶着学习以更好完成教学工作,带领团队去顺应新技术带来的图书馆工作上的创新。 问:我们了解到您在文献检索这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根据您的经验,文献检索这门研究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这个话题我想多说几句,因为教学文献检索从1993年到现在,个人的感受比较深刻。 首先就是很多上课的学生其实都有一个误区,以为侧重点在检索上。但实际上,应该是在文献上。如果对文献不了解,检索就会有漏洞。因为文献有很多种类型,而不同种类型的文献进入到数据库里方式是不同的。当用关键词检索的时候,不了解文献的类型,检索就会有瑕疵,甚至可能有遗漏。毕竟,一个重要课题在会议文献中、在报告中和在学位论文中的描述是不一样的——著述目的各不相同。所以我个人觉得系统的学习文献知识,是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础知识,毕竟,这将会影响到检索的效果。 只有了解了文献的知识才能来谈检索。检索,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非常简单。在浏览器中输入关键词,常常可以得到联想提示。但是在我看来,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足够的警惕,有利就有弊。比如说做课题去检索的时候,我会反对推荐检索。因为在检索的过程中,会思考别人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思路来研究课题,换言之,筛选文献的过程也在不断提高对课题的认识。而当推送服务和智能化让检索越来越易如反掌之时,就免去了对课题的认识过程。还未见森林,一开始就引到一棵大树上。可能是提高了效率,但更多地禁锢了对课题的多角度思考。 所以理想的检索结果,一定是在不断检索不断思考不断修正中得到。 因此,我个人觉得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无论是从学习当中,从科研当中还是从生活当中,检索技术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教育部要求大学图书馆给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开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因而不能功利地说有什么用。 认认真真地走完这个过程后,蓦然回首,我相信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对信息敏感度有所提高, 这个敏感度就正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问:请您对现在还在山大工作和奋斗的教职员工们,留一段寄语吧! 答:我是一个图书馆员,所以还是对我们的年轻馆员谈一点感受。第一,我觉得虽然馆员们现在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外语水平都很出彩,但是我们一定要对图书馆的资源,各种类型的资源做踏踏实实的了解,因为这是未来工作的基础。第二,就是要做好对读者或者是用户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服务。 说实话,我虽然一开始来图书馆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但是今天,我觉得特别幸运。我这40年拥有图书馆就像是拥有了一座书城,看着她的变化、一步步地发展,是一件幸运美好的事,希望新馆员们能好好珍惜这样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 不是有一句话吗?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校友 孙永志 受访者:孙永志 在校时间:1961年-1965年 访谈整理者:新闻传播学院 古晓雅 指导教师:兴隆山校区图书馆 校友简介:孙永志,1961年至1965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担任山东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等课程的教师,于1977年调任至青岛医学院,担任组织支部部长、党总支部书记等职位,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在1989年至1993年,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成功评为正教授职称,并在期间担任了党总支部书记兼任社科部副主任,退休后兼任青岛市老年大学书法老师。 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在2015年作为烈士家属代表赴北京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于2021年,获得共产党员50周年勋章;除此之外,作为研究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思想方面的先河,孙永志前后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并于退休后在清华学报发表《毛泽东与张闻天合作的原因》一文,是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之一。在退休后,孙永志还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老年书法家称号,不断激励自己进步,为国家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 艰苦的岁月中汲取浩然之气 孙永志教授在校学习时间是1961年-1965年,他回忆道:“那个时候比较艰苦。当时粮食供应的很少,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当时也是面黄肌瘦,到山大的时候,第一次吃饭看到了两片肉,那是很高兴的。”另外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山大的文科,跟食堂一样好。山大的文史当时跟北大可以并驾齐驱,有些方面不分上下,出现了很多大师级的教授,在全国独领风骚。那些教授房间里都是书,那真的是做学问的样子,而且有些教授的书是孤本,全国仅此一本。孙永志受当时那种氛围的影响,自己也立志要当教授。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真地实现了他的理想,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他说这是受母校熏陶和教育的结果。“当时我真的很拼命,举个例子,我在图书馆学习迎接考试。然后一抬头,周围就没有人了,都去吃饭了,废寝忘食了,还发现裤子都跟凳子粘在一起了。” 在政治上,通过学习党史,他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加深了对毛泽东的认识。他深情地说:“毛主席真的是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中站在高处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使我们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前进。还感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的坚持,深刻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道理。我是烈士子弟,党对我们的照顾特别好,但是原来对党的了解是比较朴素的。我通过在山东大学的学习,关于中国共产党史的学习,把这种爱上升到了精神上,激发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性。所以山东大学给了我知识,也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我永远怀念母校,永远感恩母校。我现在退休了,80多岁了,在生命以后的岁月,我也会不忘初心,不忘是山大的学生,要好好表现,不要为山大丢人。” 怀念成仿吾校长 在校期间最让孙永志印象深刻的人是成仿吾校长。他回忆道:“成仿吾真的是我十分尊敬、十分敬重的伟大教育家,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仿吾早在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以后,就在黄埔军校担任军械处处长。周恩来当政治部主任,成仿吾是军械处处长。而且在红军时期,他曾经骑着马在一个营的兵力的掩护下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历尽了艰难从江西革命根据地瑞金到了上海,和党组织接关系。成仿吾同志是一个大学者,对于文学研究颇深,对国内有很大的影响。他如果不是成为一个职业的革命家。那么他在文坛上,在全国肯定有一席之地。我在山大的时候,成仿吾写的新闻评论还收录到了中文系的教科书里面,有很多文学作品,真是能文能武。” 孙永志提到成仿吾校长填词的那一版校歌,他至今记忆犹新。“我现在一想起山大了,就唱这个歌。唱起来我们就想起了那个年代,想起了成仿吾,想起了我们的老校长。那个歌词是传承于那个时代,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孙永志尊敬成仿吾校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长十分平易近人。中共党史是孙永志的专业课,他在学生时代和毕业之后,都与同学老师去成仿吾家拜访过。成仿吾校长就给同学们讲他的经历,比如他绘声绘色地为同学们讲他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时的情形。 “这些资料谁也不能给你来提供,都是他的亲身所见,他给我们讲了历史的若干问题,他是一部活党史。”孙永志如是说。成校长当时住在老校,他经常来新校转转,去宿舍看一看问一问,看看同学们,说说话聊聊天。“他真的很了不得,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真是党的好干部。”孙永志到青岛以后,在青岛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怀念校长成仿吾》,把他对成仿吾的了解、敬重的心情都记录了下来。 寄语母校 孙永志说:“现在山大也大了,也发展了。现在对我来讲,就祝愿母校在创立世界名牌大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平稳。学弟学妹们,作为山大的学子,你要感到荣幸,感到光荣。我们要发扬山大的光荣传统,刻苦学习,加强自我的思想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不要辜负山大学子的光荣称号,不要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一种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的研究方法。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的形式记录受访者的回答[1]。 参考文献:[1]邱霞.“做”口述历史的实践规范与理论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26(04):141-148+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