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馆藏新刊 01 《博物》202209 到了夏天,水边总少不了蜻蜓的身影。 这些小飞机一样的昆虫, 活跃在人们的儿时记忆。 他们有宝石的鲜艳色彩, 翅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它们机警敏捷,捕虫网都未必奈何的了。 它们满空低飞, 便是大雨将至、该早早回家的提示。 就连歌谣也唱着晚霞中的红蜻蜓: “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 虽然我们经常见到蜻蜓,可你是否有仔细观察过它?本期《博物》,或称“最美蜻蜓写真图鉴”,包含但不包括:“蜻是蜻,蜓是蜓,豆娘是蟌,昔蜓是老祖宗”;“比心·点头·立枝头”等各种你没注意到的蜻蜓趣事。 02 《博物》202210 在天文望远镜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眼中的月亮,是皎白的“玉盘”,光洁的“飞镜”,清透的“冰轮”。洁白、孤高、完美无瑕,这几乎是世界各地先民,对遥不可及的月亮的共识。 直到1609年,伽利略举起自制的望远镜,看到了布满环形山坑洼的地貌,发现了月球的真面目。从此,对月亮的好奇心,渐渐砌成了通向“广寒宫”的天梯。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着陆、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中国嫦娥四号月背着陆…… 如今,我们把月亮探索到什么地步了? 本期《博物》就来看一看“宇宙大航海”的第一步,探索深空的前哨站,月球。 03 《大自然》202209 大自然是神秘的,也是美丽的。翻开《大自然》,看见标本背后的故事,看见弄岗的“水域精灵”,看见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烈日当头,弄岗湿地的枝头上,斑丽翅蜻张开琥珀色带有黑色斑点的双翅,在阳光中泛着金属光泽;大连西山水库的水面下,普通秋沙鸭正埋伏在一角,转动双眼锁定靠近的食物,突然双翅一拨,长有倒钩的细长的喙如同弹头,牢牢地叼住食物,昂头吞下…… 04 《环球科学》202209 “百无一用,说的就是进入海洋的人类”,“在水中,人类没法呼吸,视野只有一臂远,也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 海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占据了地球99%的生存空间,但我们对海洋中的生命所知甚少。 但先进的仪器与探测技术,为我们打开通往深海之门。本期《环球科学》,从海面到海底,用最新的科学发现,展现海洋不为人知的一面。 05 《科学大观园》202209上 从“承包年轻人的肠胃”到“最新收割消费者智商税代表”,益生菌产业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益生菌是否有益?如果无益,为何会在市场爆火,在全球收入61亿美元?如果有益,为何饶毅对华大集团ceo尹烨“全方位打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始质疑?。 06 《科学大观园》202209下 今年发生了一场罕见的、严重的高温干旱。洞庭湖变成了湿地平原,鄱阳湖打破了1951年以来的最早进入枯水期记录。 湖水干涸,鱼儿暴尸浅滩,湖底泥面裂开数尺;水稻枯黄,百草失色,旱灾对地表生物痛下毒手。 旱情影响最大的农民,抗旱关系到农民的收成,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本期《科学大观园》为你讲述高温干旱下,国家与农民齐心协力,从旱灾中保护我们的粮食的故事。我们虽不能直接参与抗旱,但我们可以注意节约用水,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做一些贡献。 悯农,从一点一滴做起。 07 《中华遗产》9月刊 清新的草木幽香、名贵的龙麝沉檀……中国人的“香世界”,充满着大自然的清芬之气,既可“通天”“通神”,也可“通窍”“通人”。远自先秦时期,中国人认识的芳香植物已有百余种,花叶果实根皮干,乃至树脂,皆是香材之源;而古人一生与“香”的关联,从满月时香汤浴儿,到结婚时香物定情,再到节日时烧香祈福,最后去世时香棺伴身,缠绕香烟,不经意间陪伴左右,是祛病除秽的良药,也是洁净心灵,进而超脱世俗的灵方。 在这期专辑,借由香来进行一场从身体到心灵的洁净之旅,抚养正气、修养心性,体会其中的诗情和哲理。 08 《中华遗产》10月刊 有人把中国的建筑比喻为一盘棋局,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如棋子,重在如何谋篇布局;也有人把它想象为一幅画卷,其中洋溢着巧夺天工之技、文人雅士之趣。一座座单体建筑,就这样与天理握手,与人文交融,与文学嫁接,拼出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壮丽图景。 本期专辑你能看到最富诗意的亭台轩榭斋和别具匠心的楼阁殿堂宅,跳出中国传统建筑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领略其组合与关系的奥妙。 09 《紫禁城》8月刊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灯光烛火照亮着夜幕万象。从新石器时代朴质的陶灯,到先秦时期精巧的铜灯,汉以降则有陶瓷、玉、漆木、金属等多种材质的灯具,唐、宋、明时期更有花灯结成各种造型,如山如楼,灯火盈市,琳琅满目……而清代宫灯的造型、材质更是丰富且集大成——集全国之良材嘉物,汇九州之精工良匠,成为中国古代灯具的代表。近年来,基于文物保护的要求与展览陈列的需要,故宫博物馆对院藏宫灯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以及保护与修复工作。 本期《紫禁城》杂志以此为机,集中展示截至目前关于灯具研究的现状与最新的阶段性成果。 10 《紫禁城》9月刊 紫光阁,位于北京西苑中海的西岸,始建于明代。清代,紫光阁曾作为筵燕外藩及凯旋军士之所。在紫光阁中,曾经收藏有数量众多的功臣相和巨幅的战图,不幸的是被八国联军掠夺破坏后,众多收藏所剩无几。然而,历史的记忆永存,近年来不时现身的功臣像、战图图画作品,又会将我们带回到盈满荣耀与辉煌的紫光阁。 本期一系列的功臣画像和战图,使清代官服服饰以及少数民族样貌、服装、武器,跃然纸上,共同见证了中央与边疆民族关系建立的史实,亦昭示了国家实力之盛、人才济济和疆域统一的信心。 11 《紫禁城》9月刊 文物,是中华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为保护这些瑰宝,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共195件(组)文物。纵观195件禁止出境文物,有见证中华文明起源的红山玉龙;有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直裾素纱禅衣;有工艺精巧、选材名贵的宋真珠舍利宝幢…… 梳理这些文物,我们所见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稀世珍宝,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 12 《紫禁城》9月刊 佛教传入中国二十世纪有余,大多数人仅了解其表面知识;书画大师的作品总让人赏心悦目,却道不出玄妙之处;当代广为议论的文物考古与收藏,究竟如何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样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期《文物天地》中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对佛教造像进行探究,同研究者调查佛像与佛塔;鉴赏书法作品,从大师专业细微的笔触中得到艺术水平提高;一览近期的考古发现和各地的藏品,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