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廿芳华正当时,扬帆起航再出发 ——观《从齐鲁到山大:百年变迁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讲座有感 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文捷 东临黄海,南望泰山,山东大学已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度过了两个甲子的时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一百二十年来,山大乃至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都随着时代而翻天覆地。百廿风雨兼程,数代人才汇聚。山东大学诞生于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她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她几度变迁,却又历久弥坚。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刚签订完《辛丑条约》的清王朝在中华大地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守旧派,无论是八旗贵胄或是官僚士大夫,都在被动或主动推进着中国的近代化,寻找着救亡图存的方法。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这一年的八月初二日,光绪皇帝正式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各地纷纷遵旨办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书院改学堂的热潮,山东大学堂也在这股大潮中应运而生。《山东大学堂章程》里写到,“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材,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之严重,时局之艰难可见一斑,民族对人才之渴求、对高等教育之期盼已溢于言表。 又何止是山大,诸多高校在这一时期诞生,包括三江师范学堂、贵州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河南大学堂等。看看现在的很多高校的校训吧,“自强不息”等词频频出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有些不解,可想一想时代背景,那是中华民族在那个落后屈辱时代的呐喊啊!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山大人就切身践行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那个时代的山大,有成仿吾、闻一多、沈从文、束星北、王淦昌、童第周、罗荣桓等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富强矢志不移,不懈奋斗。历经时代变迁,代代山大人心系祖国,诲人不倦,追求真理和知识,攀登科学的高峰。山大也因为他们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他们如同璀璨星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指引着代代山大学子努力奋斗,报效祖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清末至现在,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风雷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山大,既有群英荟萃、文化繁荣的“国立青岛大学”时期,也有从学校内迁、停办到复学的艰难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华岗校长,成仿吾校长等教育家的带领下,山大根据国家需求确立了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铸就了山大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山大的学科水平迅速发展,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需求,以人才培养为工作中心,再次向学术的高峰攀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中华民族已迈入新征程的当下,在这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山东大学追求卓越,只争朝夕,昂首阔步进入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奋力谱写属于百廿山大的崭新篇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山大人扎根中国、厚植齐鲁,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当下争做排头兵,奋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解决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中国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我等山大人理应奋斗的目标。习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教育我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现在的山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综合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校三地的办学格局。在这昂扬奋发的新时代,我等青年学子当与与山大一起,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履行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着“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赓续山大基因,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清风吹过,百廿年华转瞬即逝。百廿的春花秋实,百廿的栉风沐雨,漫长岁月已化作一缕清风,吹拂过校内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吹拂过这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新的甲子,山大必将继往开来;强校兴国,延续山大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