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札记 微电子学院 李昌烨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莫高窟藏经洞一卷般若心经后补记短文 轻轻翻开《敦煌》,这段话映入眼中。一瞬间,仿佛漫天风沙呼啸。我尽力睁眼,远处一座古城,屹立在大漠中。 那里有着千年呼啸的风沙,星空低垂的牧野,瑰丽灿烂的文化,还有精绝闪熠的佛光。那是张骞耗尽半生开拓的疆土,是班超弃笔从戎仍斩不断的夙念,是高仙芝浴血拼杀定名封侯的战场,是曹贤顺口中汉人在万里黄沙处的温柔故乡。这片土地唤作西域,而这座城名为敦煌。 看完《敦煌》,不禁怅然若失。愈是回味,愈加怅惘,我便如汴梁城中科举未第的赵行德,莫知何往。近几日,不忍其苦,便重读一遍。在清瘦的文字和浩荡如烟的历史中,我终于寻得答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读书前我对敦煌的印象。毕竟历史上多处于边地,又怎得生气?但随着翻开《敦煌》,一幅绮丽瑰异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敦煌的历史厚重,西域更是如此,每一方面都值得花费大量的笔墨。但这本书的篇幅却简短至此,有故事未尽之感。井上靖的文字清瘦,几乎没有修饰,就像一位老者在淡淡地讲述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赵行德看到集市上性情刚烈的西夏女子为什么会那般震撼?朱王礼和回鹘郡主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赵行德最后又去向何方?井上靖却只克制地慢慢揭露主线,因为这是历史。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在如此浩渺的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本书的主人公,赵行德,汴梁城的一位落榜书生,后来误入军营,再后来遇到回鹘郡主,学习西夏文字翻译经典。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大漠中的生死煎熬,也经历了战场厮杀的残酷考验,更经历了人生观念的撼动和信仰的追寻。即使有时迷惘,但他能隐隐感到,命运一直在指引他,找到一样他能为之奉献终生、甚至献出生命的东西。所幸,在经历了如斯坎坷后,他终于找到了——文化和信仰。不同于书中的其他人物,他是知识阶层的代表,因而他对此更加敏感,同时执念也更加深刻。曹丕在《典论》中写:“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许在潜意识里,他就是要去追寻这些看似无力的东西,这是他的追求,也终将是他的宿命。 朱王礼则不同,他是一个地道的军人,或者说是一个可怜人。正如他所说,打仗,是为了活下去。他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始终对文字敬若神明,每次出征前都反复交代赵行德立碑文一事。表面的他是高傲强硬的将领,但我猜他是痛苦的。幸而生活并没有一直苦下去,回鹘郡主的出现给他的生命中带来了炽热的光明,让他感受到了爱与活着的意义。然而,犹如流星短暂,李元昊以高高在上的胜利者姿态将回鹘郡主从朱王礼身旁夺走,犹如践踏摧毁一颗绝世的夜明珠,也让朱王礼燃起了心中复仇的火焰。这为他悲壮惨烈的结局种下了前因。 尉迟光,这位自称于阗王族后裔、懂得在大漠中立足的强盗。他不像赵行德,也不像朱王礼,文化、信仰、感情在于他一文不值,只有财宝才是他的最爱。只是到头来终归一场空,他死在了乱蹄之下。这是他注定的结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财富从来便与长久无关。 至于曹贤顺、曹延惠两兄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作为一方太守的他们,也希望能做好一方父母官,为百姓谋求一个太平盛世。但他们一个在瓜州,一个在沙洲,正是战火纷飞之地。面前是残暴如豺狼的西夏军、回教徒、吐蕃和回鹘等,身后是万千黎民和无数的典籍卷轴。他们不忘使命,毅然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书中曹贤顺的一段话让我动容: “沙洲虽远离中原,乃祖宗开拓,当为汉土。我辈子民,虽久居此地,却还是华夏子孙。斯土斯民,岂容夷狄久占,我料定西夏也会与吐蕃一样,最终必然归去。届时我辈的子孙,正如原野上的荒草,仍旧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方是一位太守的姿态。而曹延惠,即使身负投降的骂名,仍旧选择向西夏称臣,只为百姓免受战火殃及,经典得以存留于世。本可在大军攻城前逃走的他,却选择葬身火海。这便是他们熠熠生辉的地方,这便是道义。 看完这书中的芸芸众生,阅尽世事的变换与沧桑,井上靖的意图不言自明。他想要展现的,不只是笔下的壮阔历史,抑或是人物命运,更多的是想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 历史烟云中,何为虚幻,何为永恒?纵观整本书,都是赵行德的寻找。故人离去,曾经繁华的城池一夜化为乌有,三十余年积累的财富散入黄沙。这一切如泡沫般虚幻,人活一生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历史最可怖之处在于它使人遗忘,用时间消弭着所有事物。但历史终有对手,那就是文化和信仰。这是脆弱的人类唯一抵抗历史的武器。千年以降,无数城邑没入黄沙,无数城邑拔地而起,曾经的沙洲成了如今的敦煌。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尉迟光惦念的珠宝已然不再,不起眼的卷卷经书却仍然向人们讲述着故事,闪熠的佛光仍然护佑着这片土地。这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时光如河,奔流不息,而文化和信仰就犹如河岸,任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岸依然如旧。 赵行德对西夏文明的炽热追求,对佛教的崇拜敬仰;朱王礼对于文字和知识的由衷尊敬;延惠对于经典翻译的执着;甚至于回鹘姑娘给赵行德和朱王礼带来的美好和希望。在这漫长的人生路途上,我们或许会失意怅然,或许会春风得意。无论身处何境,都不要放弃探索文化、追求美好,因为这是至真至纯的东西,值得我们毕生追求与守护。 源远流长的岁月里,众生皆苦。我们要把握的美好,是朱王礼的回鹘郡主,是赵行德的追求。在历史的背景板上,每个人都是小人物。寻找内心真正渴望、可以为之“活下去”的事情,是井上靖教给我们享受生命的法门。 合上书本,我仍自行走在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上,遥望大漠中那座瑰丽神秘的沙洲城,朝着鸣沙山里的千万佛窟进发。这一路走来,我看过莫高窟,月牙泉,见过阳关,走过古道,最重要的是,寻到了赵行德毕生甘之如饴的东西。 大漠的风沙至今仍在呼啸,掩盖着无数人的失意与得意。但有一座城,有一种文明,有一种信仰,让时间未知所措,让历史为之低头。这片土地唤作西域,这座城名为敦煌。这片土地唤作西域,这座城名为敦煌。 内容简介 莫高窟的浩繁经卷,究竟是谁为何埋下? 不留名姓的藏经人背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因瞌睡错过了考试。他失魂落魄,四处游荡,偶然得到从未见过的西夏文布片。 西域的气息瞬间改变了赵行德的命运,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年未解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