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豆腐味,深深生活情

法学院  周本胜

 

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在21世纪的零零后青年一代,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经历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世纪之交的见证者,零零后一方面有着“铁道旁赤脚追晚霞,玻璃珠铁盒英雄卡、玩皮筋捉迷藏”的童趣,另一方面又是第一代网络原住民,是从出生起便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的一代,见证了物质生活的爆炸式丰富与高效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之前,物质生产受限于历史条件也是有着各自的时代特色。

因为多年前家里做过豆腐,部分器材还被爸妈留着,从小在灶台边玩耍的我此次又重新掀开尘封的盖子,想简单记录一下刚过去农村家庭制作豆腐的方式。

一、克勤克俭

每年的腊月中旬,村里外出务工的人都会冒着风雪踏上回家路,但即使是在外辛苦忙碌了一年,返乡的人们还会在过年期间继续忙碌活——做豆腐,我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父亲是1972年生人,已有30多年的豆腐制作经历。谈起做豆腐,父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有表达不完的感情。制作过程的劳累、早起卖豆腐时的寒冷、无人买豆腐时的窘迫等等,父亲至今都无法忘记,成为他最为珍贵的回忆。谈及旧时的豆腐制作,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苦和累,旧时制作豆腐需要出很大的苦力。当时农村的生活水平很低,人们很穷,并且当时村里人不外出,一整年都依靠庄稼生活。据父亲回忆,做豆腐是当时我们村里的一项传统,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豆腐,而到今天也就只有两三户会在年底做几天豆腐。

虽然说现在豆腐制作中的重体力活已经可以由机器代替了,但受限于做豆腐的经验手艺,和微薄的利润,所以现在坚持做豆腐的人越来越少,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还坚持着。

二、工艺流程

做豆腐最重要的原料就是我们熟悉的大豆了。当时的豆子都是自己家里种的,当然了,仅靠家里种的豆子是远达不到长期制作需求的,因此还存在着豆子换豆腐这种原始的交换方式,当时一斤豆子可以换一斤豆腐,因为豆腐制作过程会加水,所以等量交换不会赔本。

制作豆腐耗时且费力,从开始制作到卖完大概正好一天的时间。首先是泡豆子,豆子要提前一天泡上,这样才能泡透,并且要经常上下翻动,让其中的杂物如大豆外壳、枝叶碎屑等上浮便于清理。豆子泡透后,用地方俗称的“笊篱”将豆子捞出放入袋子,背去到石磨处准备上磨。

当时整个村里就只有5个石磨,村里人共用。拉磨的家畜也很少,因此大多是人力推磨,很是辛苦。2000年左右,大家陆续买了电磨,配备了鼓风机,制作就方便了很多。但是电磨功率特别大,每次使用电磨,家里就要停用其他大家电。而且电磨的声音特别大,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会出现耳鸣。此时磨好的的豆浆是最原始的,还混着大量的大豆渣滓。磨完之后,把桶抬到家中,准备下一个程序“过箩”。

由于后来的机器可以自动过滤渣滓,所以“箩”已经被淘汰了。当时父亲将箩放在大锅上,站在锅旁将豆浆倒入箩中,再用特制的面杖使劲揣,过程有些类似于揣糍粑。此时纯净的豆浆汁流入锅内,剩余的残渣留在箩内。这个过程耗时费力,揣完之后还要把残渣加水再揣,如此两遍才算过箩完成,就开始煮豆浆了。

煮豆浆需要近半个小时,在这期间,父亲负责看火加柴,母亲则是在洗后期包豆腐用的布。当时用的是传统的木质风箱助燃,需要人使劲拉动风箱,但现在是用鼓风机助燃,效果更好。等到豆浆烧开,就将其刮到较小的缸里,静置半个小时,最上层会结成一层膜,俗称“豆腐皮”。小小的豆腐皮虽不重,但却是很值钱。一张豆腐皮现在可以卖到五元,而一斤豆腐是四元。每到年底,由于数量少,客户更是需要提前预定。

接下来就是“点豆腐”了。点豆腐是用“卤水”,父亲左手握住盛满卤水的小茶壶,右手拿长勺。每一次先倒几滴卤水,然后用勺子上下有节奏的翻动,重复五分钟即可点完,然后盖上遮蔽物,闷上半小时,豆浆便成了类似碎果冻的状态,特别粘稠。这就开始“上豆腐”,先摆好特制的方形木框,然后铺上先前准备好的方形布,要与木框错开。父亲将豆浆倒在布上,将布的四个角合上挤压,如此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豆腐的水分会被压出。最后,盖上木板就可以“压豆腐”,借助杠杆原理,在墙上打一个洞,将直径约为10cm的木棍插入其中,木棍正横好放在盖豆腐的木板上,父亲需要压住木棍的另一端。这样压上半个小时即可,压完豆腐后还要晾晒,在院子里铺上高粱秸秆制成的“席”,父亲将包豆腐的布一张张揭开放在上面,一般会很顺利,但也有一些布和豆腐粘在一块,豆腐便有些“破相”,影响第二天的生意。在冬天晾晒半个小时即可收了。父亲掂起布的两个角,向特定的木板上一扣,豆腐就会完整的落在木板上。至此,豆腐便做好了。

旧时,卖豆腐是需要将豆腐放在扁担里,人力步行走村串户吆喝才能卖出。而现在早上五六点,父亲便骑着电动三轮车(以往是自行车)去别的村庄去卖。顺利的情况下父亲8点即可到家,但也有不好卖的时候,但无论怎样,父亲卖不完也会在下午1点到家。在此期间,父亲会购置一些生活用品,至此,整个过程宣告结束,然后又是新的开始。

三、点滴感悟

在交谈的时候,我和父亲交流的不仅仅是机械的工艺流程,更多是当时农村所特有的“人情味”。往年每次做豆腐的时候,也有些同行每次都会劝父亲,说:“多加些水,做豆腐本来就不挣钱,加些水也没多大点事。”但每一次都被父亲驳回。父亲告诉我,做豆腐本来就靠的是心诚。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火要虚人心却要实。多加些水,口感肯定会受到影响,一般人可能尝不出来,但是老主顾肯定吃的出来,更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过不去啊。庄稼人靠天吃饭,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任何事都要心怀敬意。也正是有这样的敬意,父母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显得有些保守,但是村里人说起我们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老实”,这同时也是令我很自豪的。

竞争是自然界不变的法则,人当然也不可能回避。虽说当时只有三四户做豆腐,但是竞争还是蛮大的。关于“地盘”这件事,没有人规定,也没有商量过,但各家却是固定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但偶尔也会在卖的时候打个照面。逐渐地,年纪大一些的人在本村及附近村里卖,而年轻一些的人则会去较远的地方卖。事实上,在农村里会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这些不是冰冷的强制,而是自发性的体谅。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每个人都使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传递着特有的温暖。

父亲不爱和他们撞面,所以父亲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到十几里外的村子去卖。虽然是在冬天,但是父亲还是穿着单薄的衣服。为了减轻重量,父亲连热水都没有带过;为了省钱,父亲从没有在路边吃过一顿饭。父亲没有买喇叭,所以每次都是用嗓子喊。头两天还好,但是第三天,嗓子就会彻底变哑。但为了接下来的生意,父亲还是会坚持这样。父亲每次回到家都会不断的喝水,每次睡觉前,会用开水冲鸡蛋喝。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买一个喇叭,父亲回答得很随意,没必要。其实,我也明白,没必要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不愿花费额外的钱。是啊,庄稼人没有固定的收入,从不多花一分无用的钱,即使是万不得已,也是会选择将就。生长在村里的孩子,深深懂得钱是血汗钱,没有华丽的衣服,也没有所谓的玩具。他们也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围绕豆腐而产生的故事讲述着我们当时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是却很幸福。如今,我们愈发怀念那段慢慢生活的时光,怀念旧时生活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