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回大唐时 与众话长安 儒学高等研究院 刘方 乘清风而上,以柔云为梯。遨游碧空之际,历史的漩涡将我们卷入其中,醒来时发现已隐身于高适的帐中,听他将“三万里长安路”娓娓道来……各种神怪题材盛行之际,追光动画在新作《长安三万里》中将取材的眼光投向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富矿,践行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与担当。 今夏电影暑期档可谓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而追光动画在成立十年之际推出的“新文化系列”的首部电影——《长安三万里》更是收获了多个“出圈名场面”。不同于以往动画电影存在的受众低龄化的窠臼,《长安三万里》的观影者样本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全龄化趋势。在这场168分钟的沉浸式时空穿梭中,观者穿过追光动画量身打造的时空隧道共赴一场浪漫的长安之旅,也将对那个时代喋喋不休的赞叹带回了当下的影院现场。 交错时间里的共同记忆 故人已矣,文脉千载。唐诗,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是唐朝恢弘盛世的文化底色,也是千百万年来国人体内生生不息流动的血脉。也许没有太多人一直在读唐诗,但一直有很多人在读唐诗。唐诗,不仅作为诗歌体裁的高峰熠熠生辉,也把那个遥远的时代缓缓拉近,让今人深感如在目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多少人对李白最初的印象,你我共执的那本课本已经过流年的洗礼逐渐染上了岁月的黄斑。自步入受教育阶段起,我们就一直沐浴在诗的海洋里。后来,我们渐渐长大,进入不同领域,迈向不同路径,逐渐将少年时期熟记的诗歌遗忘。但它们已悄悄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与我们的身体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版本的更迭和时序的新旧往来中,变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不变的是我们对唐朝、对唐诗、对李白的那份最初的记忆。《长安三万里》巧妙地以深藏于中国人血脉中的唐诗为锁钥,打开了盛唐文化的入口。大唐,是一个人人都写诗的朝代。如今在影厅的大银幕之下,中小学生一起背诗的奇观似乎激活了我们交错时间里的共同记忆,让那些从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的文字“活”起来,铺陈出鲜活的历史画卷。那些关于“诗”的记忆被一一唤醒,早已身处青年时代的我们又回到那个少年时期的青葱年华,忆起当时趣事,与现在的少年共同咀嚼类似的记忆和经历。而这也是《长安三万里》的主创人员选取诗歌的用心所在,以今日之波涛激起往日记忆之巨浪。在交错时间里拥有过相似经历的你我他,由此也共有着相通的感受。 教育闭环延时性的完成 史铁生曾说:“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而我想说,史铁生先生这句话火爆和出圈刚好也是我们被教育的子弹正中眉心的瞬间,《长安三万里》的播出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把我们年少懵懂时期无意留下的问题宝箱也逐一打开。 得益于这部动画电影观影者的全龄化特点,我们能在不经意间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同一情节的不同反应。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情节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部分,这时的李白回归山林,无论从衣着还是神态都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迥然不同,导演让晚年的李白着一身素衣、乘一艘小船、吟一首诗歌,身边有一群大鹏为伴,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悠闲恬淡。仍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年轻学生们,看到如释重负的李白又恢复了往日的恣意潇洒,不禁露出欣慰的微笑。我想,这样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李白才是他们在书中所理解、在脑海中所幻想、在电影中所期待的那个李白。他们的关注点都聚焦在了穿越万重山后的素衣李白与大鹏之间的相知相守,为李白解脱世俗牵绊、自此以后只做自己感到欣慰与畅快。也许,在他们眼中,把李白还给他自己才是最好的结局。 在年轻学生感到喜悦和幸福的同时,却发现稍长几岁的青年以及一些家长的眼中饱含热泪。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才更懂得。离开校园以后,青年人开始面临一些不得不肩负的责任和担当,相比于以前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自己,要经历更多的磨砺和考验,要保护自己想守护的人、事和信念,这些以往奋斗和失败的经历都是热泪的助推器,但并不是定义我们究竟是谁的定音锤。当我们坐在影院里开始理解李白,开始为他之前的经历感到惋惜,开始聚焦于他“过万重山”前“见万重山”时的畏惧与担忧,我们好像与这位天才的距离拉近了。就这样,我们在少年时期射出的那颗子弹,终于也在老年李白归入山林的那一刻正中眉心,我们百感交集,却又满心憧憬,小声地跟读着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也是我们越过重重山峦说给自己最浪漫的一句情话。 传统文化基因觉醒共通 《长安三万里》是一个全龄向的动画:孩子们收获“我会背诗”的成就感,青年人得到“职场艰难”的共鸣,中老年观众获得“历经沧海”的感悟。或许在这些不同感受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觉醒,也是这部动画成功突破低龄化的标签,走向全龄化的重要原因。 遥望历史风尘中的大唐气象,是萦绕在无数国人心中的文化乡愁。电影最后的彩蛋算是长安三万里的后记和在现实中理想化实现。银幕上展开的画卷中有很多诗作,还有水墨画的呈现,随着画卷移动,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男女老少吟诵着与长安有关的诗作,似一种共同的情感、共通的文化在无尽的绵延着。这种以不同方言吟唱唐诗的设计,很好的印证了电影“诗在,长安就会在”的主题。片尾也是导演谢君伟印象深刻的创作内容之一:“唐诗是融入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方言,我们总会背几首唐诗。我们希望观众看到最后能够体会到,这些诗词影响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就像文化血脉一样,诗歌是一种传承。” 三万里追光电影路的征途,为我们开拓出独属于中国电影的新模式。五千年历史长河淘洗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且应该一直是国产动画电影丰富的素材来源。唯此,方能激活国人共同的传统文化基因,打破动画电影低龄化的限制,向中国电影的新高峰进发。最后,我们始终坚信,中国动画电影人心中的那团锦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下,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且就在触手可及的前方。 该片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身处局势之中的高适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过往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