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创新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阅读与感悟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给樊锦诗老师的颁奖词,也是对她敦煌人生的诠释。

荒野中飞舞的沙石,石窟壁画,茫茫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痴迷于神圣的敦煌莫高窟,有些人甚至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中有一个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劳动者、改革先锋、最美丽的奋斗者、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者,同时还有“敦煌的女儿”,她就是樊锦诗。相比于常见的自述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并没有完全采用线性的叙事策略,这本书一半是樊锦诗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一半是敦煌的故事。实际上,樊锦诗自己的故事和敦煌的故事早已紧紧交织在一起,她亲历的敦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风雨历程,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既揭示了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价值,也彰显了守候在西北大漠的“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崇高坚守与永恒精神,是一代代“莫高窟人”的坚守与创新。

坚守,是一颗心、一件事、一辈子,择一事而终一生,坚定扛起热爱祖国文化事业的赤子初心与保护莫高窟文物的责任使命。这是一位出生在北京,成长在上海的瘦弱姑娘,25岁远赴敦煌莫高窟,开始了她一生都为之奋斗的莫高窟保护之旅,只是一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她就来到了“没有电灯,房子里没自来水,没有卫生设备,没消息”的西北大漠。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生活异常艰苦,这里有铺天盖地的风沙,但也有洞窟内的艺术殿堂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在1974年,樊锦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入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心也从此更加坚定,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如今已经84岁的她,仍然忙于石窟保护和管理等工作。薪火相传,为石窟奉献——这是“莫高窟人”定义的“莫高精神”,是吸引着我们,值得用生命去执着追求与无悔热爱的永恒精神,也是时代需要践行并传承的精神力量。

创新,是在守护敦煌的同时,让莫高窟永远“活”下去。1979年开始,莫高窟正式对游客开放,然而壁画和文物不断衰变,损毁甚至面临消失。面对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樊锦诗深知必须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我要对洞窟负责,是达到社会效益,而不应该首先是经济效益,还要把文物也得保护好,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是进入科学保护的时代”。于是,她和同事们一起实现以数字化的方式让敦煌永垂不朽。经过11年的努力,数字敦煌,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已启动与世界共享三十个石窟的数字信息。全球观众可以在线欣赏敦煌洞窟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人类文明宝库。通过数码科技,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历史资讯得到了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敦煌的女儿完美地续写着敦煌精神,莫高窟在坚守与创新中得到了永生。守护着艺术瑰宝四十多年,守护敦煌的意义是什么呢?樊锦诗说是一种精神力量,国家的发展靠的是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国家才有希望。而正如樊锦诗在书中说的那样,一代代传承着“莫高精神”的中国青年人,定能像沙漠中的胡杨,努力从贫瘠的荒漠里吮吸大地的水分和养料,共同沐浴晨光,目送晚霞,共同抵挡着风沙和岁月的侵蚀。

  (国际教育学院  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