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向上  国家向前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齐鲁交通学院  刘祎龙

 

手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封面那书生少年,意气风发的气息扑面而来。细细品读此书后,习近平总书记那超于同龄人的乐观、坚韧、好学、睿智、进取、心怀家国、志存高远的人格魅力及崇高精神,让我不禁油然而生敬意!

本书是以口述内容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口述者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当年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相知相交的各界人士。通过口述的方式,本书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他勤恳奋发的青春面貌,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质朴感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读完以后我的感悟与体会颇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面对艰难困苦,他并没有畏难退缩,而是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从来不“撒尖儿”,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喂牛铡草、挑粪拉煤、打坝修路。一步步地闯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一份收获。青年习近平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和超越。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讲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透过那七年知青岁月青春奋斗的故事,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深受教益、深受启迪。

“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习近平总书记常用这句话来自省修身,正己正人。我们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记得,在我刚入山大岩土中心读研时,心中既兴奋又期待。但听闻隧道研究工作的环境很艰苦,淤泥、尘土、极温差,还可能会有突涌水、塌石方,心中还是有些许的担忧,这也是当时其他部分刚入校同学们相同的心态。但在课题组党支部的谆谆教导下,在党支部书记的倾力带领下,我们以坚持科研一线党建模式,贯彻“支部建在课题组,党旗插在工地上”的党建模式,经常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全体师生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了研究生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理想信念。

今年5月份,在课题组的统一指导下,我与师兄去国家某重大铁路隧道,开展相关科研实验。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工地一线,心中既兴奋,又些许紧张。隧道项目所在地海拔高度四千多米,地形陡峻。当我跋涉长途,真正深入到工地,看到一线工人和科研人员“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工作场景时,我深受鼓舞,并融入其中,专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任务中。当一天辛劳之后,我站在垭口,远眺到巍峨挺拔、壮丽神圣的雪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心里顿时涌起雄浑、苍茫的感觉。满眼的壮美河山,让我深深感触的是热爱,更是责任。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青春之翼,因磨砺而坚强;人生之路,因奋斗而宽广。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酷爱读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青年习近平的深刻印象。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当年到陕北插队,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关于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陕北七年,他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据与他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回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天黑了就点上煤油灯看。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据与青年习近平同住一孔窑洞的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同他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第一,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第二,读书注重分析对比。”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个要求他在陕北插队时就做到了。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场讲话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充满自信。他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更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担任村干部,在实体经济短缺时代,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这样的插队经历,使青年习近平在知识上有了充分储备,实践上有了丰富经验。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比如建沼气池,那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

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八字箴言即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人生价值观的真实体现,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我们应铭记于胸,付诸于行。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学笃行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专业基础水平及科研能力的锻炼提升,需大量阅读国内外顶级期刊文献,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并且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同时,紧紧追随导师的科研方向,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将从理论课程中获得的知识付诸实践。总的来说,在读研的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提升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会让我在学术研究中更具深度,也为将来投身实际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实展现了青年习近平的一个个青春奋斗故事,生动展现了青年习近平在奋斗中坚守初心、追逐青春理想的奋进历程。

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寄语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己在成长路上的切身感受,赠予青年学子的人生箴言。

青年朝气蓬勃,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段来论述青年工作,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在山东大学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李术才校长勉励大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一要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担当大任’的志向。二要善学和创新,练就‘担当大任’的本领。三要保持刚健勇毅,砥砺‘担当大任’的品格。四是要坚持面向未来,养成‘担当大任’的格局。”在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李术才校长向开启科研新征程的研究生讲述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找准科研学术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坚持久久为功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传承山大品格,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争当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栋梁之材。他表示,新时代的研究生是创新型强国建设的生力军,担负着科研报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要心怀“国之大者”,勇攀学术高峰。

山大岩土中心,以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作为背景,青年科研工作者们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不畏艰辛、砥砺前行。积极参与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川藏铁路、滇中引水、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汕头湾隧道、穿黄隧道等重大工程,并取得丰硕成果。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我作为岩土中心的一员,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奋勇争先,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用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深入工程一线,努力投身到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中去,把青春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激励广大共青团员、青年朋友的这段话,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读后感的结束语,并与大家共勉:“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