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江山,绿水长流 ——读《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15页有感 土建与水利学院 张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人类以山水为邻,依山傍水而居,置身山水之中,繁衍生息,千秋万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地之大,广袤无垠,山水无言,孕育万物,无私给予。 而今,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说道: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两山理论”已成为引领我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束缚,树立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立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这一包含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的重要论述。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大自然、从属于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千古以来,绿水青山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载体和创作灵感的源泉。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不愿受樊笼之苦,三仕三隐,终返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踏遍永嘉奇山异水,山水入诗,嘉言丽句,音韵天成,开山水诗之风而成鼻祖。王维钟情山水田园,结庐辋川,过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诗意的隐居生活。古人爱山水如此,今人遑论不爱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即便生产总值一时上去了,最终也将葬送经济发展前景。 昔日,王希孟绘大宋千里江山图,今日的江山也不再是江南一隅。而是北至漠河南至南海的曾母暗沙群岛;西起新疆东到乌苏里江。九千六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青山绿水遍布每一个角落。“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之活力和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宁静祥和、清新纯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伟壮丽、鬼斧生工。曾几何时,如此美妙,富有诗意的大自然却荡然无存于世,究其根本,都是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大肆破坏“地球村”美丽环境的不良后果。所谓“因果报应”,曾经人们在“人定胜天”时代从大自然怀抱中贪婪索取,终会迎来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雾霾,沙尘暴,泥石流,冰川融化,全球升温等等问题接踵而至。所幸,人们终于意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追求经济利益是不可取的,谋取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才是长久之计。不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弹指一挥间,转瞬十数载。“两山理念”践行以来,华夏大地,环境改善,生态向好,旧貌换新颜,处处青山苍翠,条条河流清澈……九州梦圆,生机盎然。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更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时至今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人们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和旅游。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都印证了“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道理。 未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要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欣逢盛世,三生有幸。神州大地,无处不青山绿水,华夏故土,到处是绿色家园。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中华复兴,百年梦圆,美丽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幸福生活,就在当下绿水青山之中。这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愿今日中国的万里江山,在未来的每一日里,山青更甚,水绿愈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