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调查研究工作方法的实践探索 ——校长领读活动:《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之江新语》《摆脱贫困》读后感 法学院 魏清阁 一、细细涓流在正定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期间,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正定县任职期间,他指出,“必须向实践学习,认真搞些调查研究”。1984年3月底,正定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成员收到习书记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着眼于基层,着眼于实际……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了解一些真实的情况”,可见习书记在正定任职期间十分重视领导班子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其自身更是与群众连在一起,经常进行实地调研。 1982年,习书记带领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下乡调研,在县城西关外发现柏油马路打场晒粮、公路两侧乱搭乱建影响交通的问题;同年,习书记分对全县的学校进行调研,对小学的门窗设施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校条件的艰苦问题,基于实际情况迅速做出指示,针对性地改善学校条件;1983年冬天,习书记去里双店公社进行调研,发现菜农卖菜难问题,并帮助县里的菜农找到白菜的销路……与此同时,习书记还在不断的实地调研过程中考察当地的环境和社会状况,根据正定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半城郊型”的经济新道路,帮助正定县的百姓通过适合他们的实际方式脱贫。习书记指出,“一定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二、生根发芽在福建 1985年到2002年期间,习近平同志分别在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德市、福州市担任常委、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以及省长等要职。在宁德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带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其中就提到“调查研究下基层”,有学者将其中与群众联系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进行分类,将“调查研究下基层”和“现场办公下基层”归结为直接调查,“信访接待下基层”则为间接调查。如此,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是习书记对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重大贡献和创新。 调查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条必经之路。正如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知道问题所在,才能有效率地解决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时,也只有真正解决发现的矛盾,调查研究本身才有价值,调查研究这一伟大群众工作方法的伟大光辉才能得以展现和发扬。 三、枝繁叶茂在浙江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到基层调研常常说起的一句话。《之江新语》第一篇题目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问题。习近平在浙江的每一次调研都是有目的、有规划、有措施做支撑的,在丽水偏远山区的调研孕育出“山海协作”的重要部署;在欠发达地区调研发展问题时,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小孩子教育问题,保障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发展机会;去退休老干部的家里进行调研,了解健康医疗保障,并为他们设立体育设施强健体魄;将群众上访拓展为干部下访,将信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基层性化解矛盾,在群众上访之前了解问题并帮助其妥善解决……可见,习近平不仅仅要求调研要频繁,更加强调和重视调研的质量和效果,他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调研对象要广泛、调研内容要有针对性、调研方法要多样、调研成果要有效等四项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漫长岁月里一步步摸索和创新出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成为奠定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基石以及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动力。调查研究贯穿政策制定以及决策执行等民主工作的整个过程,成为党和国家进行决策领导的重要民主依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