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 赓续中华文脉

儒学高等研究院 郭香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化,教行也。”“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贲卦》:“刚柔以止,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运关乎国运。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文史专业的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本国之文化怀有温情与敬意,“永攀学术高峰”就是新的时代浪潮中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心怀国之大者,赓续中华文脉,需要我们保护典籍,传承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古籍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古籍整理研究是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长期致力于以中国古典学术为核心的传统学术研究。在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有这样一批人,它们一板一眼,捕捉文字的痕迹;一心一德,啜饮典籍的沉默;一生一事,不计瀚海漂泊。赴深邃的瀚海去寻觅中华民族典籍的身影,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把中华典籍接回家。让漂泊在全球的汉籍在山东大学实现合璧,完善中华古籍的版本和存藏体系,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文献支持,为世界汉学界和汉学家提供完备的研究资料,共享文明的盛宴。

其次,赓续中华文脉还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古人对君子刚毅坚强品性的思考。《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阐述了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论语》中“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体现了孔子的民本观。作为古典文化研究者,我们更应该利用专业所长,刻苦研读中华传统经典,不断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与圣人哲思,赓续中华文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赓续中华文脉需要我们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近年来,火爆出圈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综艺或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多媒体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从形式上而言,我们应不断丰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表现形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内容上而言,我们当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实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时代内涵,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赓续中华文脉更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解决当今的世界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于是,在国际舞台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千年前古人对“大同社会”的构想互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求同存异”思想成为当今国际交往的原则之一。“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表现了先民对和平仁爱的追求和反战主义倾向,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基因。正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夙愿,也是当代中国最精彩的故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人士愿意了解中国、期待了解中国,我们更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向世界阐释和宣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梦是以人为本的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息息相通的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时代在变,追求不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我们,当以了解过去为始,以把握现在为基,以筑梦未来为终,心怀国之大者,勇攀学术高峰,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使命担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化赓续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