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风华录之师说②:

山东大学“本科教学卓越贡献奖”获得者冯维明教授

 

2024年是第40个教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此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与山东大学学生浩然书社联合开展“山大风华录之师说”教师节专题采访活动,通过学生志愿者与教师的对话交流,展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的冯维明教授,让我们于此共同聆听冯维明教授的故事吧~

 

本期采访人员:

药学院2023级本科生赵来仪,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温苗苗,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邢友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昱强

 

1

问:您曾先后获得多项教育领域的荣誉称号,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呢?您可以结合自己执教期间的故事,具体阐述一下您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吗?

答: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封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信中定义了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

对教育家精神,以我理解概括为六句话。尊重科学是基础,要探取真理,一个小公式常常经过几百年的探讨才能完善,我常教导学生要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根本,要认可瑕疵,接纳不完美,有争议的问题不回避学生,很多理论的演绎常常进入误区,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准确解读是能力,我所教的力学理论的特点就是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对其叙述和解释一定做到准确,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以理服人是水平,我在讲课时会用大量工程案例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旁征博引,让学生感觉到对和为什么对,这体现着老师的教学水平。弘扬正气是素质,老师应具有爱国情怀,这样才能教出有情怀的学生。潜移默化是境界,在课堂中我会注意给学生积极的导向,比如谈起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但话锋一转,你们现在要打好基础,未来就有挑战科学高峰的资本,就能赶超西方国家,这样我就把问题转换成了积极的反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产生影响。

 

2

问: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您是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呢?

答:教学和科研都是大学老师的重要职责。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而科研则是推动科学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两者的平衡上,我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但必须有取舍。

总书记曾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在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这些话的核心要义就是高校应该为党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这不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吗?因此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教学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喜欢给学生亲手批作业,不仅要批出对错,还要让他知道为什么错。现在国家需要人才,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一定要把我能做的做好,好好培养学生。教学确实会消耗许多精力,也有可能需要我在科研上做出一些牺牲,但是我觉得值得。我若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做科研,让他们在科研上取得成绩,也算是我在科研工作的延续。前不久开会遇到一位学术水平很高的同学,已经远远超越我了。当他过来和我说:“冯老师,我是你的学生啊!”我感到十分骄傲!

 

3

问:特别喜欢您的讲课风格,听起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课堂氛围非常好,您是怎样让课堂教学如此精彩的呢?

答:我发表过一篇名为《大学课堂何以精彩》的文章,里面总结了我的一些教学经验。“面对学生时眼观六路”,通过眼神交流,我能发现学生有没有听懂,不懂我就及时调整,要通过学生神态读懂他们的心。“背对学生时耳听八方”,随时捕捉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说对错,要让同学们分析自己的错误,在对错之间不断辨别,这比直接肯定正确更重要。还要和学生拉近距离,上课多写板书,帮助引导学生思路。

一个老师把容易的问题讲得很难,他是不合格的;把一个难点讲得依旧难,就是有待提高;把一个难点讲得通俗易懂,这就是老师的水平。

我现在仍给文科生上力学课,刚开始选课的人很少,我就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思考如何能让同学们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让课程变得有吸引力。我的通识课讲述了一百多个案例,多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比如为什么人会晕船、晕车?为什么背越式跳高时身体重心在横杆以下?9·11恐怖袭击中世贸中心的超高层建筑坍塌的原因?如此讲解,同学们不仅能通过力学的视角理解身边的各种现象,还能对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最终,我的选修课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变成了热门课。

 

书籍推荐

 

 

作者:李四光 等

书籍简介:本书是1959年国庆节前,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等25位著名科学家共同撰写的一部科普作品集。他们描绘了一幅21世纪的美好的画,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首次出版后又多次修订再版。

推荐原因:《科学家谈21世纪》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看完它后,我便喜欢上了物理,后来选择了理工科方向。

 

教授寄语

有句俗语叫:“大一充满幻想,大二走向现实,大三两极分化,大四各奔东西。”也就是说同学们初入高校都充满了理想,都抱定学好所有知识决心,但最后出现两极分化,说明什么问题?

考入大学非常不容易,不要认为所学知识越简单越好,那就没性价比了。要给自己增加难度,敢于挑战难题,必有所得,多问多思考,在本科将基础知识扎牢,才能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教授简介

 

冯维明,土建与水利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一线基础课教学长达四十余载,主讲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6门课程,本科一线课堂教学工作学时数和所教过的学生数双双过万。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团体和个人特等奖、一等奖13人次;应邀到国内高校做教学改革报告10余次。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教学名师奖、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山东大学十大师德标兵、山东大学本科教学卓越奖、山东大学首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三次获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次,校线上教学比赛一等奖、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