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历史,放眼全球 ——《全球通史》书评 集成电路学院 王一鸣 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与地缘政治格局不断演变的当下,全球再次步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近东、东欧等地热点频发,冲突不断。世界正经历着百年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寻找解决当前人类面临挑战的答案变得愈加紧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地,“过去从未逝去,它甚至从未过去”。通过深入探索历史,我们往往能够找到解答未来问题的关键线索。这也正是我撰写这篇关于《全球通史》的书评,并诚挚推荐给各位读者的原因。接下来,我将从写作方法、书籍结构以及对读者世界观构建这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和介绍,希望能够揭示这本书如何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我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前行提供宝贵的指引。 一、作者的基本写作方法——相互联系,全球史观 人类早期文明虽分散各地,但自它们开始相互探索并建立联系以来,这种联系便逐渐增强,并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能够完全独立于其他文明而发展,“闭关锁国”在历史长河中从未成为可行之道。随着众多文明间或强或弱的互动,早在久远的时代,全球联系的雏形便已隐约可见。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所倡导的历史研究方法正是基于这一观察。他认为应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考察历史,强调历史并非孤立事件或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有机整体,各国、各区域内的历史事件不仅彼此关联,也与其周边区域内发生的事件紧密相连。 例如,在讨论西罗马帝国的衰落时,书中指出,帝国对雇佣军的依赖及其内部的衰败,加之雇佣军首领日益增长的野心,共同促成了帝国的覆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雇佣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日耳曼人,这揭示了帝国与北方“蛮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横向看,单一事件通过与邻近区域动态的交织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系;纵向观,则可追溯到诸如内战、土地制度崩溃及公民权分配等诸多深层次原因。深入挖掘后会发现,单个事件背后隐藏着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最终得出结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高度互联的整体,任何一方的重要变化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其他部分。 通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一独特视角,读者不仅能洞察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理解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形成自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看法和见解。作者打破传统历史写作中的地域与时间界限,使得读者得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构建起对全球历史演进的整体框架与脉络感。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过去的认识,也为理解和应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二、书籍结构——上下两册,扣紧全球 整部《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从人类起源至21世纪的广阔历史画卷。上册聚焦于从人类诞生直至公元1500年前后的历程,这一时期通常被视为近代史前的历史阶段。书中详述了人类起源、早期农业革命、城市雏形的出现以及早期文明的发展轨迹。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精心挑选并简要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明进程,如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同时补充介绍了美洲、非洲和澳洲的古代文明,并多次强调“整体化”概念: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这些措辞常常出现在标题中,从中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全球视野。 下册则转向了自1500年至冷战结束的历史,这期间包含了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部分过程,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及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部分更加注重描绘全球化加速的进程,同时也对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剖析,如资源掠夺、人口锐减、疾病的传播等。 每一章节中,作者都会提供独到的分析与见解。例如,在第七版第十一章中讨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战争与扩张时,斯塔夫里阿诺斯不仅探讨了他们对既有文明造成的破坏,还深入剖析了这些征服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比如蒙古帝国建立后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这种从正反两方面审视历史事件的态度,体现了研究历史应有的客观立场。 此外,本书结构上的另一亮点在于每编末尾设置的“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模块。通过这个模块,作者引导读者思考从历史演变中衍生出来的当代议题,如:人性的本质、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种族关系、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等问题。在模块中以历史为基础,阐述对这些问题的几种观点,尽管论述篇幅有限,但却是全书精华所在。这些内容鼓励读者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来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从前人智慧中寻找未来方向的目标。阅读历史不仅仅是记忆年代和故事,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教训,为当下乃至未来的挑战找到解答之道,“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为此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三、读者世界观构建——全面性,框架性 正如标题所言,《全球通史》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和理解可以用“全面性”与“框架性”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该书的全面性体现在它覆盖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全球历史,提供了极为广泛的视角。而框架性则表现在它以主要文明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进行叙述与分析,虽然这使得内容更加条理清晰,但也意味着无法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面面俱到。 对于那些渴望初步了解世界历史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还能了解到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要大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填补了个人历史知识的空白,还逐渐构建了自己的世界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两个特点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全面且框架性的描述可能会导致对历史理解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知晓几个大事件的程度上。此外,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虽具启发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读者加以甄别。鉴于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技术条件限制,书中某些观点并未能反映最新的考古发现或学术研究成果,比如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历史的介绍就显得有些不足。因此,在阅读时结合新的考古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引出了关于世界观构建的思考:《全球通史》为全球历史描绘了一个轮廓并提出了诸多观点,经过阅读与学习,我们能够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但同样重要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书中观点应当批判性地接受,不盲目追随权威,而是要通过独立思考、筛选与提炼,形成更为成熟、独立的世界观。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知识,也能促进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全球通史》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故事书”,而是一本沿着时间脉络,深入剖析特定事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并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个人见解的历史导览册。它鼓励我们超越单纯的时间线性叙述,去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潜在影响。因此,这本书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还能培养我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总而言之,这本书无论对于希望从具体历史事件中抽离出来,以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的读者,还是那些寻求从宏观角度入门历史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这本书不仅仅在于其内容覆盖了从人类起源至当代社会的广泛历史画卷,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通过历史分析问题和探寻答案的方法论,为学习历史以及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