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中国的传统孝文化 ——读《人生》有感 凡是讲到文化,必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凡是谈到传统,必定有精华与糟粕之别。但在这门课上,我们好像谈传统孝文化的弊端
少一些,那么,我接下来就阐述一些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弊端,纯属娱乐,如有冒犯,不胜荣幸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孝?请允许我引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大力提倡者——孔子的一段话,见于《论语 为政篇第二》第七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也就是说,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孝一定要是有敬的孝。这就很让人深思了:在西方,也有孝文化,但并没有这么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敬字,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平等的家庭观不是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吗?为什么要有尊卑,要有等级,要有不平等? 追根溯源,探其本质。孝文化其实是与中华的礼文化密不可分的,更进一步地说,简直就是外孝内礼,孝文化是礼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反映和具体表现。那么,礼文化在社会生活的表现呢?很显然,这就是忠文化。也就是说礼作为核心文化,演变生成了两种外在形式:孝道和忠道。《论语·学而》中有一段话,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孝和忠的关系:“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由此可见,后世的统治者为什么总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大力提倡孝文化,其实是想维护对他们而言生死攸关、不能崩塌的忠君思想和等级秩序,以西汉为例,举孝廉制度就不是最好的说明吗?即便在科举制的年代里,孝也是一个考核考生与官员的重要指标。
刚才,我们提到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紧紧与礼文化结合在一起的,
而所谓的礼,又是什么呢?孔子有言:克己复礼,礼其实指的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堆废铁的古董——西周宗法礼乐制度。孝道告诉我们: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其实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翻版。孝道告诉我们:父为子纲,这其实也就是君为臣纲的山寨。孝道告诉我们:亲亲相隐,这其实也就是任人唯亲的根据。孝道告诉我们什么是忠道,也为忠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为隐蔽的生存土壤。至此,家国一体完全确立,地域政治势力也终于被血缘政治势力所彻底取代,皇室宗亲正式联盟,无论你在哪混,你都是皇家招牌,犯我皇权者,虽远必诛。如此,在中国家国一体的大环境里,你怎莫可能做到直于乡党,叛于祖国?又怎莫可能去侵犯皇权? 由于家国一体、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孝是敬重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君王,君王为你安排的方针政策你若不从即为“不忠”,由此可见,有些人的“忠孝不能两全”纯属胡诌,忠与孝的契合点就在于礼,在于秩序的稳定,只要你选择了礼,选择了做卫道士,你就做到了忠孝两全。古人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只要你忤逆了君王的旨意,无论使自己遭受到了身体上的还是仕途上的损害,都违背了孝道,而你为了捍卫孝道,必须要维护忠道,这样,江山永固,固若金汤。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感慨新文化运动的舵手们高超的智慧啦:摧毁旧制度,必须要把儒家文化连根拔起,全盘西化,这样的做法虽然过激,但确实极大加快了思想进步的步伐,不可苛责,否则,囿于传统文化的树根,任何的移植或杂交都不会成功,家国一体,忠孝一道已把国人束缚在中华帝国的牢笼里,难以挣脱。 (法学院 王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