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抗争

——《抽象诗》读后感

 

 

  以往文学惯以文字传情达意,抽象诗却主张给文字以独立感,从“诗从字开始”的观念出发,构建全新的文学形式。我以一个传统读者的视角来阅读这本书,态度从开始的好奇到否定到现在的肯定,持续变化着。

  书中的第一首诗《寄血供黑》开头一段是这样的:“囱改火切/纸做笔细/阻青节蓝/大喻浓影”。读完大脑一片空白,为了弄清楚到底改如何鉴赏抽象诗,我认真阅读了开篇的三篇研究“抽象诗”的文章,三位作者分别从“汉语诗歌的语言与思维革命”、“抽象艺术中的‘大象无形’”和“汉诗的形式实验”三个角度来探讨了抽象诗的文学艺术价值。我又翻阅了占全书一半篇幅的诗作,企图从那些个性孤立的字里,脱离语法语义的字组里获得自己的感受。但是一无所获。其间的抽象图形诗(将孤立的文字组合排列成几何图形)更是让我讶异不已。

  读到“抽象诗学”,作者将自己的理论系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沉浸在对以往文学以字达意的惯性思维里,我对于作者的“还原文字的本体意义”“沙里淘金的抽象诗写作”“一开始曾用乱码创造字组”“为了寻找陌生的字眼、陌生的感觉、陌生的比喻和意向,就会找一些生僻的书来看,从中获得陌生语言和意象的灵感”“抽象诗不能用‘懂’与‘不懂’来解读,而只能用喜欢和不喜欢,好看与不好看来甄别”的观念,私以为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和意淫。凭借字形的排列,刻意避免词义语义的生发,已经脱离了文学的概念了。“(抽象诗)在艺术创作方式和审美方式上和抽象绘画与音乐接轨。”孤立的字形字义的组合可以说是绘画的线条的变幻与音乐的音节的跳跃的融合。即便如此,作者已经把文字从文学中剥离开来,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附加音韵的符号来表达,那么文字在作者笔下的刻意排列,其实还是在绘画或者音乐的范畴,是艺术创作,而不再是文学创作了。“抽象诗从字开始,到字组为止。”“让文字成为审美主体元素,让诗歌具有抽象画意。真正做到诗就是画,画就是诗。”但是,毫无阅读意义的文字组合,组成了画,却不能组词,不能成句,还是诗吗?

  后面作者对抽象诗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诗到思想为止,诗到哲理为止,诗到生活为止……几乎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诗学哲学和逻辑,都有自己对文字诗歌的价值观念……抽象诗是‘诗歌到字为止’的纯诗写作。”哲理诗到哲理为止,抽象诗到字为止,而这个“字”是实体形态万千的字,而不是生发的升华到语言的“字”,这样的类比,真的可行吗?“抽象诗不仅没有主题、也没有了逻辑内容,甚至无须情感。”作者此处以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就是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的本质与情感无关”相佐,我认为这句话用来佐证“文字美”更合适。“抽象诗,形式就是内容。形式就是表达的目的。”“在自由的抽象字组里,文字的创造和审美有无限的可能。”如此看来,抽象诗以“字”为本,是在为文字正名。文字作为文学的载体,拥有丰富的内涵,突破了美术的线条、音乐的音节独立地不能或者只能表达极少含义的局限。但是这里的与文学相关的文字,是可以连词成句,传情达意的文字,而不是抽象诗里的“非语法、非理性、非经验的抽象字组构成形式。”那么,抽象诗以文学之名,上升到艺术层面和音乐美术相提并论是欠妥的,至少论证上缺乏严密性。随后作者说“必然会有‘看不懂’的诗歌出现”,“你应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来赏鉴抽象诗,“尝试抽象诗歌的写作”。至此,作者已经形成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抽象诗学理论系统了。

尽管备受争议,从文学革命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抽象诗的创新意义不容小觑。正是作者在抽象诗创作和研究上的不懈努力和深入追求,才诞生出了抽象文学这一崭新的文学、艺术概念。抽象诗歌的舞台将会引领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表现世界,表现自我。而抽象诗的崛起,必将将神圣的表义深刻形态丰富的中国汉字以自己原始的面貌推向全世界。文字的抗争,从这里起步。

(湖南大学交流生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