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力量

——读《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回忆录,由张纯如的母亲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这位著名作家和历史学者的一生。出自张纯如笔下的畅销书《南京大屠杀》,永远的改变了人们看待二战亚洲战场的视角。这一切始于一张照片,照片里,数百名中国平民的尸体漂满江面。张纯如的灵魂因此被触动。短短几年后,张纯如将这场堪比反犹大屠杀的暴行公之于世。《南京大屠杀》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停留了10周之久,销量近50万本,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然而就是这个赤手空拳打破国际社会长达60年沉默的女子,2004119日,终结了自己36岁的生命。这之后的六年,张盈盈,张纯如的母亲,忍痛写下了这本回忆录,为读者细腻地呈现了女儿生平:童年时自办的报纸,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她说,写作亦是对她心灵的治愈,也希望外孙克里斯托弗通过她的文字,了解母亲不平凡亦不平坦的短暂一生。

正如《华尔街日报》评价的一样,“这绝对不是悲伤的故事,而是对她那非凡人生的赞歌。”这是一本关于母女情深的书,一位母亲对英年早逝女儿的爱的回忆录。张纯如生长在一个幸福的移民家庭,她有着一切作家,甚至是一切人都渴望拥有的父母:智慧、耐心、包容、有责任感……张纯如和父母有着良好的沟通,她的父母是她的力量之源。张纯如曾在一张母亲节贺卡上写道“我们在不同的世界长大,在各自的生活中作出不同的选择,我知道你或许不会赞成我的每个选择,但我感激你教会了我自己做主。这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谢谢你,妈妈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我自己!”此外,纯如还写到 “谢谢你不仅是我的妈妈,还是我最好的女友!”父母尊重她的选择,大学时的弃理从文正是她走上文学之路的转折点。

这也是一本关于一个战士的书,书中的主角执着追求真理,做敢言批评的少数派,揭开尘封的历史,直面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南京大屠杀。在家族谈话中,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大城,在那一年那一城发生了些什么?有关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座人间地狱般的烈火熔城,有关滔滔长江水如何在一夜之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张纯如的确在学校图书馆里找过,找英文历史书里关于1937年南京发生的那场血腥灾难,那些被她父母重复过不知多少次的情景。可是她失望了,没有1937年,也没有南京,更没有红色的江水。如果这些事情不曾真的发生过,那么所有父母讲述的关于中国的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凭空想象?1994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硅谷圣荷西郊区的库帕提诺,生平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色照片时,感觉到了无比的愤怒,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大大超过了张纯如所能产生的情感烈度。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在屠杀发生后近60年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1997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历经两年,在南京访问了14位幸存者,参阅上千页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她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一经问世,震惊了英语国家。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纯如引用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名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来阐述她写作那本书的原因。历史真相一旦被公之于众,便有可能改变历史。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的丑陋行径的历史记录会促使未来的政府在犯下类似暴行之前三思而行,尤其是这些政府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将永远烙在耻辱的柱上。如果我们不坚持要求披露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就是在充当那些当权者的同谋,他们宁愿自己犯下的罪恶永远成为机密。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美国评论家威尔在听完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和看完她的书后说:“由于张的这本书,她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可是,在用记忆丝线穿起无数同胞的同时,回顾这一段人类史最黑暗最恐怖的历史,张纯如也在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有什么人能在面对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同族被暴行残酷蹂躏的时候不会觉得撕肝裂胆、目眦欲裂呢?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一个人替我们所有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年都未完成的责任,因此她也承受了我们所有人内心的折磨和痛苦。甚至舆论认为南京大屠杀使她对人类绝望,这是导致她自杀的宏观原因。作为作者,张纯如不仅在写作的准备和动笔中要忍受这种愤怒而绝望的煎熬,而且在这两本书的宣传和推销中,还要不断地重覆这种煎熬。

但是张盈盈说,她希望人们记住,她的女儿是如何精彩地活着,而不是只记住她的死。她也想将纯如的人生信条“一个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传递下去。这是张纯如1998年回伊大附中参加年度毕业典礼时,在大会上的演讲主题:

“首先,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一个人———事实上,一个想法———可以发动一场战争,或是结束一场战争,或是颠覆整个权力结构。一个发现可以治愈一种疾病,一种新的技术可以造福或毁灭人类。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志存高远。不要限制住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

“一个人的力量”是张纯如的人生信条。在她流星般绚烂的一生中,借助自己一丝不苟的作品和跨越美国东西海岸进行的数百次演讲,张纯如也常常与她的听众和崇拜者分享这一信条。出于这一原因,张纯如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她的使命中去,这个信奉”个体的力量“的孤独行者,将其全部精力和所有清醒的时间都用于思考、策划、推动、抗争和评估中去,周而复始,只为改变现状。张纯如年仅十六岁就志向已明,在之后一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努力。生命终将消逝,但书和文字可以流传。

2003年,母亲问过纯如,是否过于看重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家庭。她在邮件里回复说,“不是这样的。我知道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成为审慎的少数人的一部分,向不容置疑的大多数提出挑战。只不过我相信我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我希望克里斯托弗能有一个可以充当榜样的妈妈,成为一个独立的、不为别人意见所左右的人。除非用自己的行动想克里斯托弗展示,我自己便是一个智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是无法将他也教育成这样的一个人的。我想要教会克里斯托弗,做一个敢言批评的少数派远比做一个不容置疑的沉默的多数派更好。”她也因此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完善的人。

我与纯如素昧平生,但在看了相关报道、读了她的书、看过她的传记电影、读了这本传记之后,我深深地敬佩这名奇女子。文字是有魔力的,它能联结起并不相识的人。文字给予纯如神奇力量和永生之名,她短暂的一生比许许多多有着冗长生命的人的一生都充实、有意义。

(经济学院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