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书一社会 ——为您推荐一本好书之《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书一社会。如果说一本书只用一个奇特的故事就可以浓缩整个世界的话,那么这本书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如果你不相信文学的力量,如果你想知道人类心灵的极限,如果你想重温《老人与海》的坚韧,如果你想亲身体验《鲁滨逊漂流记》的奇幻,一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将会解决一切问题。 “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说。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历险故事,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胜的超小说,机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使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天才的作品。”(《圣何塞信使报》评) 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加上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 小说的第一部分让人觉得有些冗长乏味,描写了少年Pi在印度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这种描写看起来对作者对读者都可有可无,但如果没有这些关于Pi的童年经历的描写,我们就不会彻底明白Pi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成功回到大陆的原因。这一部分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细节,例如少年Pi是如何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以及当Pi同时面对三个宗教的三位智者时的回答——“我只想热爱上帝”。又比如,在一次晚餐时,Pi的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母亲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对宗教的意义进行重新的思考,其实我以前对于宗教的看法是存有偏见的,本以为那些都是“有神论者”瞎编乱造出来的祸害人心灵的东西,然而重读此段才发现所谓的宗教其实就是某一种信仰,我们可以不信宗教,但我们不能没有信仰,Pi信仰上帝,所以他有了活下来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于是就有了新中国的诞生。信仰可以指导我们生活的方向,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重生。对于宗教,我们不必避而远之,但我们可以汲取其积极精神,比如佛教的静与善,基督教的众生平等,伊斯兰教的和平安宁等,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当然,第一部分中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并且当我们读完整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细节的描写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如果大海没有波涛汹涌的话那有何壮观可言,如果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崎岖坎坷的话又何谈成长,“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Pi的船沉没的时候,正是Pi开始成长的时候。将近二百页的第二部分充满了你无法拒绝爱不释手的魅力,全文以Pi的第一人称叙述,情节波澜起伏,让人啧啧称奇。据Pi的自述,船沉后只有他一个人存活下来,与他同处于救生艇中的还有一只鬣狗、一只断了腿的斑马、一只猩猩以及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成年孟加拉虎,最初的三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咬死了鬣狗,接下来就是一个16岁的少年与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在海上生存的故事。 当然,Pi并没有设法杀死帕克,相反他给帕克提供食物使它活下来,驯服老虎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尤其是在充满危险、充满风暴、充满奇幻的大海上,训虎的过程也是少年Pi成长为成年男人的过程,马特尔的神来之笔不仅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了海底世界的美轮美奂,更让我们看到了勇气和信念的力量,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希望,漂流过程中的奇幻经历、暴风雨夜晚的生存考验、与理查德·帕克的领地竞争、与食人鲨的殊死搏斗,大海、天空、云朵以及各种奇异生物的海中之城,种种波折的情节以及海上生存所能遇到的所有危险和障碍都会让你相信上帝,相信奇迹的存在,相信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总之,阅读第二部分会让你深入其境,或痛苦,或快乐,或震撼,或微笑,或坦然,或敬畏,文学与精神的力量,真是妙不可言。 然而,如果小说写到Pi在海上漂流227天后成功回到陆地就结束的话,那这本书就算不上小说了,它也就不可能获得当时英国文坛的最高奖项——布克奖了,因为到第二部分结束的时候,无论怎么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都好像是《鲁滨孙漂流记》的再版,而且其构思也不比《鲁滨孙漂流记》高明多少,而当我读完第三部分时第一反应是震惊,接着又变成了伤心,读完后我沉默了许久并且接下来的三天里我立马又重读了此书,我知道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16岁的勇敢少年以及那个神秘的孟加拉虎了,这就是本书最后短短20页的效果,同时也是我推荐此书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第三部分中,Pi只是将他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复述了一遍,不同的是这个故事中没有老虎更没有鬣狗,所有的演员都变成了人:船沉的时候侥幸跳上救生艇的有Pi、一个法国厨师以及一个断了腿的中国船员,后来Pi的母亲也依靠香蕉上爬到了救生艇上,最初的几天,法国厨子先后杀死了中国船员和Pi的母亲并用船员的肉做食物和诱饵,而后来Pi杀死了法国厨子并使他受到了和中国海员一样的“待遇”,剩下的漂流生活都是Pi一个人独自度过的。故事不长,但它却是一个简单、粗暴、残忍、血腥的故事,也许读到这您还没有受到多么大的震撼,如果您重读本书第二部分,如果您愿意相信第二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那么您可能就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Pi确实是独自漂流过海的。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个故事其实是有关联的,有动物的故事中,鬣狗代表着法国厨师、断腿的斑马相当于中国船员、猩猩象征着Pi的母亲,而孟加拉虎——就是Pi自己,孟加拉虎其实是代表着另一个Pi,一个纯粹的、原始的带有兽性的Pi,而所谓的“训虎”情节,实际上是Pi与其兽性心理作斗争的反映。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亲眼目睹母亲被害,手上又沾满凶手的鲜血,独自漂流在狂风肆虐的大海上,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上又有怎样的语言可以描绘那种生活呢? 如果仅如此还不足以让您震撼的话,那么我再告诉您一个残酷的事实:孟加拉虎还代表了整个社会。在孤独、恐惧与欲望面前,Pi心中的兽性被激发了出来,我记得《宝莲灯》中二郎神对沉香说过“其实每个人都有黑暗的一面,只是大部分人都把这黑暗关在一扇门里,但是能帮你打开这扇门的可以是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甚至可以只是一句话”,那么帮Pi打开那扇黑暗之门的是什么呢?是亲眼看见母亲被杀的愤恨,是对法国厨子兽行的绝望,是对生存的渴望。我们的社会不正是这样的吗?为了名利和荣誉,为了欲望,有多少人失去了人性,社会中又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孟加拉虎”正扮演着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社会”的角色,还有更多的人不会像Pi那样敢于与心中的猛虎作斗争,更不会去试着与虎共存,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关键在于如何与它共存。 但是小说最后有一个完美的结局,Pi说到“船一靠岸,理查德·帕克,我忍受折磨时的伴侣,激起我求生意志的可怕猛兽,向前走去,永远的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老虎走了,而且走的那么毅然决然,对Pi来说这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不是吗?以此看来,书名Pi(英文的π),难道只是一个数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书一社会。真实的故事有时比小说还要来得传奇,而传奇故事中也时常脱胎自真实生活中的荒谬处,读者愿意相信哪一个呢? (电气工程学院 郑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