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一场遍历人生的梦 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车内热闹嘈杂,人声鼎沸,窗外天空阴沉清冷,随窗飘过萧索的村庄。 我打开《目送》,开始了一场遍历人生的长梦。 龙应台的书,讲得其实是光阴的故事。她的书,从年轻气盛、沸反盈天的《野火集》、到难以言尽、悲欣交集的《目送》,三十年,也许是必经的人到中年人的心路历程。抛开了曾经的以笔为剑的犀利,舍弃了煽动的技巧,只剩下娓娓道来的深情独诉和悲凉无奈的静静思索。 她以含蓄节制的笔触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情感上的大片留白有着扣人心弦的力量。《目送》,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修行。 对父母 《目送》最感人至深的地方就是对亲情的反思。这本书中的同名散文便是最好的写照。我记得初中时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是语文课上做现代文阅读。老师讲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间忧伤起来,她的目光突然变得很飘忽,”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就像是三明治,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即将长大离开的孩子,都要你自己承担。“她说。 一直不理解她当时的沉重,直到我复读的时候。那时我并不能理解父母的难处,总是随便宣泄负面的情绪,好像随时都会爆炸,父母的小心翼翼在我看来也只是理所当然。而这时姥姥忽然病重,妈妈既要整夜整夜的在陪在医院,同时还要兼顾情绪十分不稳定的我。医院里妈妈心疼她的母亲,害怕会失去她,而又挂念着学校里的我,这恐怕是那一年里最难熬的日子。有一天深夜她陪我写作业时,随手拿起书架上的《目送》,眼睛已经稍微有点花了,她还是有些艰难的辨认起了书上的文字。不一会儿我再看她的时候,发现她悄悄的红了眼睛。我竟一时无言以对,只能垂下眼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心里却是满满的惆怅和心酸。 《目送》这本书里有很多父母的心情,当读到龙应台面对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乖巧听话而是不耐烦,排斥父母的儿子的悲伤时,我总是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我曾经的不耐烦或者是反叛也许是同样的伤害。龙应台本人也有很多反思,所以她对父母也更加耐心,尽可能的陪伴。所以这本书是值得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它教给我们学会理解,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对挫折和孤独 挫折是条弯路,但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目送》里有很多文章探讨了不同的面对挫折的态度与方式。《苏麦》讲述了苏麦跌宕起伏的人生。年轻时的苏麦是个人生赢家,他出身法国豪门,赢取老挝驻联合国大使的女儿,可是老挝革命成功后,他流亡法国,这个巴黎大学国际政治系的毕业生只得从洗盘子做起。苏麦有两个人生,前半生和后半生。他说:“佛家是接受一切的。我的前半生是个王子,后半生是个乞丐,但是王子和乞丐像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其实一直同时存在,只是当下不知道而已。现在都过去了,我可以说,是的,我都知道了,而一切,都是好的。” 释怀,放下,一切终将云淡风轻。我们也可以不流泪的越过生命的伤痛和困境。 挫折往往伴随着失落和孤独。在《寂寞》中,龙应台写到了张岱,那个写湖心亭时仍不改年号的人。文中提到了他的墓志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这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可是纵然这条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要怎样走过呢?在《跌倒——寄K》中,龙应台发问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我们似乎只学了如何追求卓越,失败也只是为了绝地反攻,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哪个战败国王看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我们拚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苦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给出答案,可这跌倒后的行远之路,我们到底要怎么走下去呢?挫折、打击也许会让我们一时回不过神,陷入迷茫。我们也许要经历人生中的一次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的修行。但无论长短,我们都要从迷失中走出来,找到答案。听内心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在终点处在朝着你招手?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的誓言?那个你跌倒的借口?那些注视着你的人?还是你的心中的执念?如果我们不反思,而是跌倒后坐在地上,等着别人的鼓励拥抱,那我们一定走不下去了。因为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许朋友和兄弟并不能代替你走那一段只能独自面对的路,过那一道只容一人通过的卡,但是朋友支持和兄弟姐妹的帮助确实使人心安,给人前进的力量。书中有些文章还记录了一些作者在海边隐居时的心境或是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其中既有对战争的抗议,又有对日常生活的琐碎思考。大概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目送,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其实整本书,作者都在找,她找要相信什么不要相信什么,找幸福的含义,找回忆的美好,找曾经浓烈的感情,找风景,去走,去看,去想,一个人走路,真正的注视。一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时,仿佛真的做了一场遍历人生的长梦,风雨后洗尽铅华,心里却并不轻松。 如今风华正茂的我们充满热情,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心中闪闪发光的梦想,时刻准备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但我们有时也要慢下来,独处,欣赏,反思,看看书,找回内心的平静,找回那些我们错过的风景或者我们可能错过的美好。 合上书,梦醒了,我们也要继续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软件学院 曹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