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辈是猫:从古代到现代的日本猫大爷们
化学与化工学院 史亦涵
世界上最有名的关于猫的书大概就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了,以猫眼看社会既带有着视角错乱的迷乱感,又会在猫大爷漫不经心的讲述中将明治后期那些奇形怪状的知识分子的滑稽姿态恰如其分的展现出来。然而这无与伦比的戏谑性主要是由于猫-这种深受东亚人民喜爱的动物-在往常的日子里都是神秘,高冷的代表,哪能想到它们姿势高贵的伸懒腰时还在偷听着我们的对话呢。 然而从日本的民间故事和俗语,特别是妖怪故事中却能发现古代人对于猫的情感十分复杂。最早用作贵族的玩物而在平安时期传入日本的猫,直到江户时期才传入寻常百姓家。这让它们天然带着一种贵族气质。同时捕鼠的特性又在饱受粮食损失的农户中大受欢迎。豪德寺的猫传说使招财猫的形象遍布了全日本的神社。而猫的这种优雅,神秘又常常独来独往的属性又某种程度上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气质相切合。这让它们在贵族中广受欢迎。 然而另一方面,虽然民间故事里也有讲家猫报恩的,但是野猫杀人的故事也比比皆是,甚至有养久了的老猫恩将仇报的故事。这些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为我们从侧面描绘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猫的另一种心理。作为古代农业社会为了捕捉鼠类来减少粮食损失而驯化的动物,猫天生就带有较强的野性。而为了利于捕鼠,它们又脚步轻柔,昼伏夜出。这种种的特点使它们在人看起来神秘中带点野性,仿佛不会对饲主产生留念。而人们对它们的不信任让猫的形象在故事中被妖魔化了。比如说日本著名的妖怪“猫又”就是年龄超过10岁的老猫化成的精怪,尾分两股,凶残狡猾,还会吃掉主人用来补充妖力。有民间传说猫跳过死者的尸体,猫的灵魂会进入到人的身体里。而《我是猫》中的猫主角也差点被学生的一时虐待而过早的结束这个故事。而另一个可以体现出猫并不受古时候人们欢迎的侧面就是那些关于猫的俗语了。中国的俗语往往将狼视为不义之徒,而日本对于猫的评价也不是很友善。猫に小判将猫看作无能无用的鼠辈,猫粪を决め込む中的猫又被人看作并不磊落的伪君子。总之,猫的外貌和各种动作都会被人编作俗语批判一番。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猫类动物对于古代日本农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本身的生活习性和种种误解导致了传统文化对于猫形象的丑化。当时的猫大爷更单纯是一种野兽的存在罢了。 然而大概到了明治维新时期,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后的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准有了一定的改善。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闲暇的时间和心情去饲养用来单纯排遣心情的宠物。此时猫的这种皮毛柔顺,喂养方便,还不算太黏人的动物就成了很多文人的首选。想必当时夏目漱石在那个小房间里写《我是猫》时也有一只猫静静的趴在他的案头看着他写它的故事。由于迷信的逐渐破除,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接纳了猫的入住,而这反过来也推动了猫形象的正面化。工业时期的日本对于猫的捕鼠能力已经不在看重。猫的品种开始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古时故事里成精的老猫都有着长长的尾巴,日本人还专门培育出了日本短尾猫来破除这个传说。这个阶段的猫可以说是单纯的精贵的宠物了。然而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遭受经济泡沫破裂的日本人民无力再承担抚养猫的费用,大量的猫被随意丢弃,而由此聚集而成的巨大野猫群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未做过绝育的野猫使种群的数量极大的上升,不仅给城市的原生物种带来了大麻烦,也让人们深受其扰。许多的猫被抛弃之后又落入不良少年之手,用于虐待取乐。不过好在这段时光并不长久,不仅有人站出来呼吁爱护动物,更是为它们专门设了一个节日——“猫之日” 而到了当代,日本可以算做是首屈一指的猫之国了。有无数的人以当“猫奴”为荣。而善于充分挖掘商业价值的日本人将猫咪的身影拓展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路边立着猫型的路灯,地上的井盖上印了只猫爪,路边的猫风铃发出叮叮的声响,咖啡杯上的猫型奶泡慢慢的融化,手帐本上的猫咪贴画,香甜的猫咪棉花糖。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仿佛自己的脸上也流露出猫咪般的饕足感。大受欢迎的《猫咪后院》给没法养猫的人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猫咪仿佛能给设计师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让猫咪元素尽情的充满我们的周围。当然,真实的猫更加受人喜爱。“猫岛”上那漫山遍野的猫咪让无数的人心向往之。Ins上的宠物博主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了一张可爱的猫铃铛点赞。猫站长和猫叔的写真集摆在了许多人的书架上。总之,现代日本对于猫的喜爱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然而,猫如此受现代人喜爱的原因正是应为它过去所为人害怕的原因。生性高傲的猫虽然偶尔会在人的怀里撒娇,但当你看见它在眺望远方的天空使时,你总是猜不到它到底在想什么。这种让人想要探究的神秘感与尊重他人却又不愿麻烦他人的日本人产生了不可捉摸又极为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日本人更多的不是将猫看作宠物,而是看作伙伴吧。 然而不管人们对于猫的态度怎么改变,也许猫大爷在晒太阳的时候懒懒打个哈欠,说一句“吾辈は猫であ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