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哀愁的日本

化学与化工学院 张晶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

沿着川端康成的这条隧道,我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日本文学作品,或者说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让人难以言明的哀愁,以及透明哀愁下的日本。

现在的我,大概还没有走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再小几岁的我,最喜欢的是大团圆结局。在进入大学以后,从日本文字里,我逐渐体会到一种哀愁所独有的美丽。

最令我感到莫名的心哀的应该属《雪国》和《千只鹤》。正是那种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平息的心痛,让我思考了很久很久。《千只鹤》中,太田夫人去菊冶少爷那里的一场痛哭后就突然离世的情节,竟让我觉得这样一对人,即使做的事有违伦常,却也让人万般的同情。我会不自觉的去想,如果两个人没有世俗的牵绊,是不是就不会如此痛苦。我甚至会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人所诟病的爱恋,是不是真的错的离谱,错的不可原谅。之后的雪子与文子的故事,一样披着谜一样的哀愁。不断出现的茶具,读时并未觉有何趣味。待读毕,闭眼去回想,在交织错乱的爱与折磨里,穿插其中的日本茶道也为其美丽的哀愁晕染上了一味苦涩的茶香。

《雪国》读完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魂不守舍的状态,后来看到有人用虚无感来形容书中的人与景物。虚无,缥缈,的确比用大梦一场空形容雪国更恰当。那是一种惹人心哀的情绪,甚至人很容易被带进雪国的白茫茫一片的哀愁里,不能自拔。在我看来这是个悲剧,从一开始它就是冰凉凉的雪国开头,结尾又是凉意横生的银河,我记得那句“这些火星子迸散到银河中,然后扩展开去,岛村觉得自己仿佛又被托起漂到银河中去。”在叶子生死一瞬,岛村还有这样一段幻想式的描写,混乱中镇定,愈发让人心生寒意,又不甘心地去想,故事就这样了吗,还有没有峰回路转的可能呢。最后的最后,我看到了一个不像结局的结尾,“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川端没有说谁活着谁死去,一切就是一声银河的倾泻,戛然而止,没有拖沓。

很长一段时间,我深陷此等如烟似雾的美丽哀愁里,但我找不到迷失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会感到悲哀,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知道,那样畸恋不会被人们容纳和认可吗?不是,我是后面才渐渐捋清的人物关系的。即使字里行间作者没有提出一句忧伤,也没有写主人公内心是何等悲戚,我还是悲伤到不能自已。越是想不明白越是想去知道答案,后来我读到了一本岩井俊二的《情书》,同样的,书里没有浓墨重笔的悲情色彩,读后却惋惜哀叹了许久。“你好吗,藤井树?”这句话久久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年少时的故事在一封封情书里被讲出,有趣而朦胧的爱恋,在男藤井树早已离世的前提下,越读越是笑中含泪。往昔早已不复,一封封情书里却分明告诉了我们,曾经有个叫做藤井树的男孩那样迷恋着叫做藤井树的女孩。

之后又读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如《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以及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这些会让我感觉得一丝相似的作品里,一个透着美丽哀愁的日本,渐渐完整地浮现出来。

这是一个有着美丽樱花的国度,一切的爱与恨,就像樱花开了又落一样,有不可言说的道理在里面。樱花在盛开时美得震撼,也让人不敢去想象其落时的凄美。不会有人在满树繁花说,繁华终究浮云,繁花终究化为土。但是,树下人心里却有种担心,就像火焰将灭,而无柴可救,只能去看它萧萧然落,凄凄然熄。这种藏在美景背后的,作者没有挑明的隐虑,就像是雪花一样,随着书一页页的翻过,越积越多,终于心中的那脆枝不堪重负,折断了。猛然的断裂让人不知所措,惊慌中也没有想到这书里的痛早已染上心头。

我一直在寻找日本这样的一面:其面纱下不可细窥的一瞥美丽的哀愁。为什么会说这哀愁美丽呢,也许是透过那些染着重重不可明说的情绪的文字,给人了无限的悲情的美感。为什么又说是不可细窥呢,因为久观之会深陷其中。强烈的好奇与害怕深陷的担心相互矛盾,我这个矛盾综合体,还是窥到了些许。我看到蕴藏在文字里的是一种对于人的复杂情感美化的表述。书中在道德线边缘徘徊与挣扎的人们,内心的悲痛,在日本的茶香与雪映下,淡的如无形的香气,闻之不觉其妙,久嗅则迷其中。在情书里,即使有很多有趣的校园故事,但昔人不在,让人一直觉得是种残缺美。

我从很多文学作品了,看到了日本这种不可以言明的情绪,是美的却也是苦的哀愁。日本有很多的面,我对它背后那抹忧愁却如此迷恋。诚然,解开我的困惑的方法很多,我可以找到社会学家的分析报告,可以看到心理学家的专业解读。但我想从演绎化的文学作品里,自己去发现答案。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字正是日本人的内心写照,这些文字没有解释历史背景、没有说明作者心路历程,它在等我去读出来它的喜怒哀乐。此般读书,颇有趣味。

我依旧在透过文字,去看那个有着美丽哀愁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