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花片轻轻下落,有簌簌的声音,宛如沙漠中一声驼铃,划破千里阒无人迹,是那样静得出奇,好像那兵戈相接刀光剑影的铮然全然是幻象。白草连天,北风猎猎,大漠的苍凉里,是画旗鼓角战场热血点燃了这一片寂寞,兵戈声军鼓声喊杀声马鸣声,随着黄昏渐渐扬起的沙尘,渐行渐远。抬眼,是一片辋川好风日,落红片片。
“公子,南国的红豆新发了。”
我想着,站在树下的王维,在山水如画的景致里,会不会想起当年的凉州,会不会在答应去南国采撷红豆过后,转身望一眼河西?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的一腔臆想,臆想着那个以山水著称的诗人会不会也在一个人静默地想着些什么,不为人知,若有若无,却又极端清晰。我读王维的诗,我感觉,他从来都是那种有一些孤独的人,孤独到一些想法埋在心中,不为人知。
起初感觉到他孤独,是因为他的两句诗。王维有的诗很是脍炙人口,小孩子嘴里都能熟稔地背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然而这首很早就接触到的《鸟鸣涧》,却一直是我心中王维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山空寂,静得出奇,甚至光线也是昏暗的,没有阳光,只有隐隐的月晕,看不真切。这就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的春天。我都没有考虑过为何有“桂花”飘落,这里的描写是不是春天,这是凭借着单纯的感觉,一直以为,这描写的就是暮春的傍晚,那样昏暗又寂静的时刻,那样无声又喧嚣的美丽。在这样的昏暗中,有花落的声音,落在地上,发出芳香的声响,空气中都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花香。鸟鸣的清脆并不打破这寂静,也不显得格外响亮,只是使这春山越发清幽动人了。
但这幅画面又本身带有一点孤独的色彩,或是让你感到在心中描摹他的人带有一点孤独的色彩。山是空的,春是暮的,花是落的,鸟是单的,诗人青衫长靠,立在这春山中,就只他一个人。而然对于王维来说这并不是那种带给他寂寞到骨子里的感觉的印象,他的背影或许还刚刚被夕阳将落时残存的余晖镀染。那种寂静,是当空气都是寂静的时候,寂静得你难以去打破,寂静得你想找寻另一种声音却最终发现所有的都是自己的回音。这样情景我无法描绘,却偶然在《人面桃花》中看到:“那声音仿佛置身于一处寂寞的禅寺中。禅寺人迹罕至,寺外流水潺潺,陌上纤纤细柳,山坳中的桃树都开了花,像映入落日的雪窗。游蜂野蝶,嘤嘤嗡嗡,花开似欲语,花落有所思。有什么东西正在一寸一寸地消逝,像水退沙岸,又像是香烬成灰。再想想人世喧嚣噪杂,竟全然无趣。” 这样的寂静似乎都带有点恐怖的色彩了,想不再孤单却不能够。然而对于王维来说,这样的春山或许不是这样的,山里的空气还是流动着的,带着花香,他只是静静地有着一种“欲将心事付瑶琴”的低吟和想象。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脑海中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不知是他的诗句为我勾画了这样一幅想象,还是这样的景致正好与我的想象符合。落花和鸟鸣就是最美的景色。我看这本王维诗选的时候,发现“落花”与“鸟鸣”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作中,甚至是经常运用。想必他对落花与鸟鸣情有独钟的吧。
“兴阑啼鸟换,久坐落花多。”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才会对落花与鸟鸣念念不忘刻骨铭心,并且能描写得这样细腻。王维我一向认为他是一个挺细致的人,描写的景致都细致入微,被现在称作通感的手法时常在他的诗中看到。没有切身的感受,没有细致的心思,也就没有如此传神的描写。他的画作也独具匠心。我观摩那幅被认为是他的画作的《雪溪图》,感觉真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幅冬日的雪景,在画中人的寒天对饮中,也能传达出白雪皑皑中的一丝暖意。这样的独具匠心,这样的细致传神。我觉得以他这般的细致,去数次地想象那样一幅春山空的景色,这种细致是否带有了孤独的色彩?他不是一个隐者也不是一个僧人,而是一个上流社会备受青睐的风流才子,他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他既能出入官位,又能写出各种题材的诗篇,说到底,他从来都是一个在与人交接中游刃有余的王维。而这样一幅微小又普通的画面,在他这样天资聪颖的诗人心中一遍一遍地描摹,并且有了微妙的感受,这其中的情感,或许谁都无法理解,所有的人,都不懂得他心里总会在想着些什么。所以我感觉,一遍一遍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他心里总是有些孤独的吧。
我也会想着他在孤独着什么。他的诗并不是只有山水词句,还有着少年意气,边陲异景,英雄气概。“新丰美酒斗十千”和“纵死犹闻侠骨香”不仅仅是年少时的一腔热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不只是见到边陲美景的一刹一时一地的惊艳,他的意气与风骨,那种与山水田园的清新迥然不同的肝胆意气是一生的,贯穿在他的生命中,刻画在他的骨子里。在他的诗中,我感觉不时地就会流露出一种侠肝义胆的激情澎湃。读这本诗集,我才知道那句著名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是出自王维之笔,看来,他不仅是仰慕着驰骋疆场的大将,还是仰慕着李将军那样的人啊。或许他也渴望着一场快意恩仇的沙场驰骋,或许大漠的风格是他心中一种喜爱却无缘的一份念想。所以我猜想,他是孤单的,他或许会在孤独的默想中,想见边陲的一缕狼烟,大漠的一场厮杀,或许那长河落日圆的瑰丽是他最最难忘的景色。只是没人知晓。整个唐朝的当世之人,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山水诗派的画家,是一个信奉禅学的逸士,但谁都不会细想人或许都会有着另一番心境,有着全然不同的想法。尤其是如此细致孤独的人。
这些全都是我的猜测,却是他的诗带给我的感觉。他不仅在出任河西的时候写下那些描写西北风光的诗篇,他还对古时将军英雄进行过遐想,甚至一场战役都能想象得绘声绘色。那首他晚年之时写下的“今思霍冠军”仍能看出他二十一岁的《燕支行》中对战场想象的激情,从遥想汉将当年,到以霍去病来勉励张判官赴河西,他对于古战场上的征战与挞伐从来都是激情澎湃的。甚至他的山水诗也会无意流露这些风骨。在《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中,末尾那句“闭门著书多岁月,种树皆老作龙鳞”,陡然写出了盘虬卧龙之感,气势突然强盛了起来,风景之中,亦有胸中的意志啊。与那些清新的田园全然不一样的感觉了。
其实王维虽然少年才俊,天资聪颖,多才多艺,拥有十足的天分,但他从来都不是像李白那样的天之骄子,不是那种让人想起千古风流的人物就立刻冒出来的名字。但是他也不是那种没有特别的天分,心里就有那么一点点卑微的人、那种虽也写出家喻户晓的诗篇,但始终没有石破天惊的语句的人,他也是风流倜傥的,他弹得一手好琵琶,在《集异记》中他曾以那个用琵琶弹奏一曲《郁轮袍》的翩翩少年形象出现,被太平公主青睐。我感觉历史上小说中一直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本身都是优秀得超出普通人之上,但从来又不是最最耀眼的那一个,一生没有什么为人大加称奇的传奇经历,但是一生也没有什么污点,提起他们,人们没有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执念,却都是好评和喜欢。就像三国之中的赵云,倚天中的张五侠,就像大唐诗坛中的王维。
王维绝不是那种下笔千言的天才,看他的诗作,从少时到晚年,也会有一个进步的过程,他也会模仿旧时的古体,他也会看大量的古籍来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和引用,他从来都不是创作之时尤有神助不需细想一挥而就的诗人,但是他仍然能够写出旷世名句,仍然能自成风格,他仍然是值得骄傲的。他们这样的人,没有癫狂不羁和不谙世事,都能聪明到把世事看得通透至极,但却都有着自身的一些独特的想法,使他们又与俗流相异,这样说来,他们都是有的孤独的吧。在我看来,王维的独特,或许就在于他一刻细致的心中,始终不忘却的那与山水田园不同的景,与悠闲相异的情。越是细致,越是会有可能来对那样一种感觉刻骨铭心吧。
那段在河西的一段短短的经历,或许简简单单地满足了他对大漠的一种由来已久的喜爱,却又意义深远。在辋川闲居之时,在吃斋念佛之日,在于边陲沙场殊途的生活中,在那一株红豆树下,他会想着,我曾见过那样的天边,大漠长河尽在眼前。红豆成熟下落,千万相思,相思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