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怅然·留白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外国语学院 郑佳豪

 

我时常想,为什么一段人间烟火,大家都抢着要分食?就像炽热烟花,旋即岑寂,似逝水、似流年,却总有情深之人,宁愿守着星点灰烬,反复彷徨。不知今夕何夕,亦不知曾经几何。

我不是情深之人却也对过往留恋非常,喜欢将有些发霉的记忆抖落在星光下曝晒。因为管不住自己的记忆闸门,我惴惴不安。幸而这时我遇到了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卷帙浩繁:全书共七部,十五卷。读完全书,怅然若失。我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开始变得虚假。分不清过去现在,也辨不明书中书外。只留一份感触可以宣于指尖,未必真实却足够诚挚。

当我彳亍在《通往斯万家的路》,我发现记忆的回响是世间最洁净、最美丽的语言,它让固执的我学会放下,让浮躁的心懂得安宁。《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我明知她们的心意,却做不了在心头种下一颗朱砂痣。因为我怕这种将爱未爱的怅惘直到死去,亦无法消除。在《盖尔芒家》,《索多姆和郭穆尔》告诉我尘世繁累却总有心之所钟,所以甘之如饴。他们或许是对的,因为一个《女囚犯》的身影总在我脑海里徘徊。都说世间情事如烟云一样的舒卷,言之轻巧,可如何才能做到忘记,忘记你我有过那么一段清澈的相遇。想要却不敢要,于是我只能做一个《逃亡者》,在记忆里换幻构一片《昔日再现》。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故事,没有情节线索。普鲁斯特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以描写以客观和颠覆以主观为核心,穿插描写了看似无关紧要的大量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繁茂可晕染成水墨却又是怎么都寻不到独立的枝叶一片。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鱼虾,只可窥其鳞羽却不知其所踪。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我”是一个家境家境殷实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我”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我”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我”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我”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我”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我”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我”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文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敏感得神经质的人,甚至仅仅是母亲忘了睡前吻就难过得无以复加。再举一例,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试想一杯茶和一块点心,何至于引发起整本书的故事?可是,“我”能够做到。“我”的敏感细致是天才之处也是无尽怅然的来源。

生活中快乐永远远比痛苦多可是也许敏感的人会捕捉到突然的惆怅和空虚并为之颤抖。淡淡的怅然若失比巨大的痛苦更要令人沉醉。比如读一首李易安的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浅浅却连绵不断的迷惘与怅然如同大雾般降临,瞬间就让我们看不清方向,辨不出眼前的空气到底是眼里的映像还是脑海里的片断……

一个人自己构建的怅然很难描写出有多么愁、有多么痛、有多么苦。可是普鲁斯特做到了,他的怅然未见诸于文字却隐于字后、刻于人心。一页页平常的文字,但在读者看来却藏着一种掩饰不住的惨淡的伤感——这个手段就是回忆。

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忆一件事或一个物品时,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败。可是,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比如贡布雷的形象和在莱奥妮姨妈家曾经吃过的小玛德莱纳点心的滋味——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而这第二种回忆的方式确是强求不来的,也许在这一刻,也许在下一刻,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导致往事与现实重合的事物同样地捉摸不定。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

往事的烟火终究湮灭,年华似水会将灰烬一点点冲刷。而回忆,这种与时间相反抗而注定要失败的行为从本质上就是悲剧性的。我们都说,最珍贵的便是已失去的,将已经失去、却残留幻影的重新拾起、搬到眼前,定然就会引发感慨、伤感,但同时又觉得欣慰、满足。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伤情,却又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美好。回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却又是一切幸福的开端。我想,这本身并不矛盾,相反却是一种完美的统一。

很多读者觉得《追忆似水年华》叙事混乱,并提出质疑:这散乱无章的记忆,还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吗?

事实上,作者从未想过拼凑故事,他只是在叙述。叙述一段可能并不真实的记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记忆而并不是往事。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他看似对生活感到失望,而是惋惜记忆之不复。

这种惋惜于普鲁斯特而言是种痛苦,但在我们多数普通人的眼中又不同了,它减淡为一种若有还无的愁思。但这却意外的更能令人魂牵梦绕。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

总的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封闭在坟墓中的人,在享受寂静的坟墓的同时幻构出的永恒时空!

作者的与世隔绝是一种极端的留白,享受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狂欢。

生命需要留白,在赶路的同时,我们可以停下来回忆往昔亦或是幻构一片自己的乌托邦。给生命留白,就是给心灵放假,让自己有真正轻松自由的一刹那。保持一颗清净之心,与纷扰红尘里淡定的做自己,无关名誉、权利、金钱、利益,只需褪去一切伪装,清雅自知。

有人说,回忆,是因为回忆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回忆,也许是为回忆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懵懂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留白的须臾。其实,爱上回忆,有时候就像爱上某个人,没有前因,不计后果,只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