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边城》,关于故乡 很多人对于《边城》并不陌生,这本脍炙人口的小说是许多人案头的必备书目之一。读过或了解过《边城》的人,也总是很容易的把《边城》与沈从文、凤凰等词汇联系起来,但于我而言,《边城》的关联词却是“山大”和“故乡”。 沈从文、山大和我 曾经在山东大学校史馆做过一段时间讲解员,每每讲到1930年到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的历史时,念出早已背熟的腹稿,仿佛就有一种自豪感和熟悉感蔓延在心头。“国立青岛大学是山东大学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此时的山大坐落于自然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青岛,在校长杨振生“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一大批名人志士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如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使国立青岛大学在短短的两年里蜚声教育界。”沈从文的《边城》成书于1931年,此时正是他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的时期。同时,他也在此期间收获了与张兆和先生的爱情,在文学创作上更是蓄势待发。 山大,是一座桥梁,连起了我与沈从文。如今,我在山大,80多年前,沈先生也在山大。 《边城》、我和故乡 边城是以湘西茶峒为地理背景,也即今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所在地。第一次读《边城》是在高一,那时,我还在家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而今,再读《边城》是在大学,这时,我在异乡——山东济南。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而我的“边城”在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劳动生活、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豪放的地方方言和淳朴的少数民族文化……那山那水那片土地孕育出子孙,就像翠翠一般,“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家乡的土家和苗寨妹子也不失翠翠的活泼和灵动。 关于“边城”,关于故乡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沈在由河街小船入城途中见“开拨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见此情景,想凡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的人”便免不了感到悲恸,也许当时的沈从文也不例外。而《边城》中的情景却和他之所见有着极大的出入。沈与张兆和先生完婚后在北平写下这部小说的第一章。相信此时的沈先生是幸福的,爱情的圆满足够让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感到满足。但此时,故乡和整个国家,早已在战乱中日渐残破。在我看来,沈笔下的边城何尝不是自己心中所恋之“边城”,一个祥和但不失活力和有温暖人情的“边城”。 彼时,在家乡读《边城》,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敬和对名著的憧憬,读到的是爷爷与翠翠之间的亲情、翠翠与傩送之间的隐秘而又明晰的爱意以及故事戛然而止令人无法猜测的等待。而今离家千里之后,此时,再读边城。“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眼睛掠过书本上熟悉的字眼,心头浮现的却是那一幢幢吊脚楼、那山水间的鸟鸣和潺潺溪水。会想起自己六十多岁的爷爷、小时候戏水的那条小河、家中养过的那条大狗……很多很多熟悉的场景,仿佛沈先生的文字就是在描写自己的家乡一般。毕竟有着太多相似的文化,遇上“悖时砍脑壳”这样的字眼,就仿佛听到了熟悉的乡音。不知道沈先生当年在异乡写这文章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是不是家乡的一点一滴都会浮现在眼前,脸上也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笨拙的笔触一直写不出家乡的灵动。也唯有借沈先生的笔来说说她的美了。汪曾祺曾在《独坐小品》中这样评价沈的《边城》:“《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沈先生把他最好的笔触留给了《边城》,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在那个战事喧嚣的年代,沈先生的边城被世界遗忘,因此有幸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年代独守得一份宁静与平和。而今,被武陵山区抱于怀间的家乡在注入了时代发展成果后也还幸得留住了往昔的纯真。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换了一代代的土苗子孙,却留着原来那颗纯真的心。那也是我的“边城”,虽然现在的我与它距离遥远,但心却始终相依。 沈先生在上海生活书店的初版《边城》样书上曾写到,“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倘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确如先生所说,他书中每一个人的形象已然定格成为了一个永恒。难怪有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读同样的一本书,感觉也是截然不同的。应该感谢沈先生,暂且不论《边城》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他给了我或者是像我这样的“游子”一个去怀念和感受故土的寄托。 关于《边城》,关于故乡——我的“边城”,言尽于此,但情未尽。 (历史文化学院 罗先鄂) 《边城》 沈从文 索书号:I246.57/*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