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盛世的绝响

好书推荐:《唐诗选》

馆藏信息:I222.742/*123

没有一个时代能像唐代一样如此诗情画意。上至天子朝臣,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能吟诗作对。没有一个诗人能像唐人一样如此浑然天成。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唱响了诗歌最伟大的乐章。没有一首诗歌能像唐诗一样如此千变万化。初唐百年演进,盛唐繁荣顶点,中唐流派林立,晚唐再续遗风,历史长河中处处都是诗歌的痕迹。我就是因此爱上了这个时代,这些诗人,这首诗歌。

尽管市面上关于唐诗的书不在少数,包括全集,选集,集注等等,我却要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倒不是因为我在唐诗研究上有什么造诣,能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勇气,而是因为我与这本书确实有着缘分。事实上,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仅凭着一腔热血去读一些不带评注的诗歌,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产生云里雾里的错觉。而像诗歌鉴赏辞典之类的书籍,又过于冗长,教科书式的解释无形中破坏了诗歌的美感,这也是不可取的。《唐诗选》就满足“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要求,它既追溯了唐诗发展的历程,又选出了典型诗人的名篇,还附上了恰到好处的讲解。一本书读下来,我就像得到了一位名师的引路,走马观花地阅尽唐诗精华,但是收获的震撼和难以言喻的感动却久久萦绕心间。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与其说唐代是孕育诗性的土壤,倒不如说是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唐代诗坛多种风格的争奇斗艳,诗歌体制的完备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伟观,可以和思想史上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前后媲美。”这也不难理解,文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给予了人们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哲学的融入,音乐的伴随,政治的夙愿,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赋予了唐代诗人层出不穷的诗歌灵感,也难怪唐人推陈出新。

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初唐四杰唱响了反对形式主义的第一声,年纪轻轻的王勃因为诗文的成就排在首位。“王勃的诗正像他的文,标志着新旧的过渡。”王勃也是讲究铺排的,可是他的作品已经不像六朝有些作品一样堆垛的密不通风,即使偶尔也点染辞藻,也不会像六朝有些作品一样浓厚的都抹不开。老实说,王勃写诗不多,不足以反映他整个人的精神风貌,但诗里难掩的才华却让后人赞叹不已。书中推荐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信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尤其是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给了多少离别的人安慰。但是读到这里时,我却有了全新的感受。这句诗源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且,在远分日亲。”我自认为不是大丈夫,也始终觉得距离终会产生隔阂感,与其许下在远不相忘的承诺,不如将希望寄托在前方。未来的路上,我们也许不会遇到彼此,但是懂你懂我的人一定会出现。古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却放不下呢?

盛唐是唐诗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热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平凡的生活。这也和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改革有关,当世族垄断政治的壁垒被打破,仕进之门为庶族大开,人们怎么能不渴望大展身手呢?然而又有多少诗人同时也是成功的政治家?也许只有在得与不得之间,才能成就诗人这个矛盾体。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春风得意的诗,也能感受到屡仕不顺的块垒,甚至有的徘徊在求官与归隐之间。

这个时期也是题材分明的时期。书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开新乐府运动先声。”边塞题材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体验,不如说是慷慨赴边的爱国热情、壮丽寥廓的边塞风光和哀怨悲凉的两地相思加上无穷无尽的想象的结合体。边塞诗虽然人人都可以写,但是真正经历过边关生活的诗人写出来的毕竟还是会不一样的。

中晚唐的诗歌是创作多变的时期,政治上的不稳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转而从现实中寻找答案。“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这个时候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诗歌从精神层面进入现实生活,据说白居易的诗歌连不识字的老妇人也能听懂。书里收入了他的《长恨歌》,本来是以古鉴今,但是当他高歌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时,你又能感受到他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同情。诗人的心毕竟是柔软的,他从普通人的身份看帝王在爱情上的无奈,总是有一种人道主义情怀。

《唐诗选》以独特的视角呈现诗歌的张力,那是一种灵魂的强力,如同拉满弓上射出的箭,与我的生活体验契合在一起。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生命原有的气息在大的精神谱系里扎根,让阅读和生活独特的遭遇,开放到极致。

(数学院   李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