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纣王

你,知道纣王吗?

你,了解纣王吗?

你,真的了解纣王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纣王只是封神榜里面那个纵声酒色的昏君,但是你了解纣王的真实面目吗?

纣王,本姓子,名受,又名辛,即位后称帝辛。“纣”是他的谥号,基本等同于残暴荒淫、暴虐无道的意思。中国历朝历代,只有帝辛自己得了这么个谥号,可谓是千古第一暴君。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的是,帝辛年少时天资聪颖,力大无穷,有“倒曳九牛之威,抚梁易柱之力”,而且据说还是一个美男子。后来变得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又宠信妲己,最终落得个亡国下场。

帝辛为后世所诟病的地方主要还是酒池肉林、创制炮烙酷刑、虐杀比干、建造鹿台这么几点。但是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吗?

先来说说酒池。1999年,考古学家在商代都城偃师发掘出一个石砌水池,长130米,宽20米,深约1.5米。据考古学家考证说,这便是史书记载的酒池。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水池,它的两边都有水渠和护城河相通,不可能用酒填满。如果真的填满的话,那么护城河里流淌的就都是酒了。所以考古学家推测所谓的酒池不过就是君王娱乐的园林池园而已。还有炮烙。台湾学者柏杨在其著作 《中国人史纲》中考证说,“炮烙酷刑是姒履癸发明的,已登记有案,宣传家大概一时情急,忘了六百年前的往事,又叫受辛再发明一次”。而这个姒履癸就是夏桀。就是说,六百年前的夏桀就已经发明了炮烙酷刑,后人完全出于私心,将其强加给帝辛。最后说说比干之死。据查证,紧挨着商朝的周朝的史书并未记载比干之死,直到春秋时期,才有了“比干谏而死”的说法,而到了战国时期,比干的死法突然就丰富起来了,屈原说其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说其被剖心而死,七窍玲珑心则出自西汉司马迁之手。时隔这么多年,春秋战国的人们何以对商朝的事情如此了解,不禁令人起疑。

据近人顾颉刚考证说,帝辛的罪名并非是一成不变、一直流传的,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尚书》中,纣的罪名共有六条,其中最大罪名是酗酒,且没有炮烙;春秋时期,只有《论语》所言“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三项罪名;战国之际,罪名“骤然加增得很多,而且都是很具体的事实”,合计新增二十七条;到了西汉,“他的罪恶的条款因年代的更久远而积叠得更丰富了”,合计新增二十二条;到了东晋,梅赜作《伪古文尚书》,合计新增三条,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合计新增十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后人对待帝辛是多么的不遗余力。难怪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后人对待帝辛从未宽容,那么帝辛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非也。

资料显示,帝辛的功绩主要有四点:

一、重视农桑,强盛国力。他让俘虏和奴隶参与生产劳动,发展生产力。二、选贤举能、勇于改革。他废除了以往贵族的世袭权利并收回了他们的领地。三、蔑视陈规陋俗,不信奉鬼神。帝辛进行了坚定的宗教改革,惩处了一批为非作歹的宗教人员,同时明确规定政、教分离。在那个占卜决定一切的时代,能有如此前卫的思想,是何等的难得啊!四、开疆拓土,统一东南。当时的环境北有鬼方,西有羌,南有九苗,东有东夷。商朝和东夷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但即使是这样,帝辛依然把国土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地带。

1960年,郭沫若撰写《替殷纣王翻案》,认为帝辛是有才能的人,“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认为,“殷纣王本是非常能干并有大历史功绩的伟人,这有确凿的记载。”毛主席说,“能文能武”,“很有本事”。所以,帝辛并非完全是影视剧里那个荒淫无道的形象。

那如此有为的帝辛,怎么还是亡国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内部环境。帝辛即位前,商朝经历了九世之乱。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这百年的动乱,使得商朝从当初的强国变得衰弱不堪,国家早已积重难返。而且内部分为两派,本来按照兄终弟及制能够当上君王的微子等人也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妄图推翻帝辛。帝辛身边无可用之人,只能任用一些外来的逃臣,比如飞廉和恶来。还有就是连年的对外征战,尤其是对东夷,使得本就衰微的商朝更加难以为继。而此时,一直虎视眈眈的周人看准了机会,一举发兵,推翻了商朝。

从此,帝辛便开始了他的招黑之路。

这篇文章并非是为帝辛洗白,我们也无法否认即使亡国原因这么多还是撇不开帝辛个人的原因。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封神演义的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纣王,他可能不够好,但他绝不如我们想象得坏。看待历史,历史的历史观尤为重要,任何时候不要被自己的刻板印象禁锢了思想和眼界。只有抛开了个人眼光,我们才能穿透历史的迷雾,接近真相。

(机械学院 陈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