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阁寺》——美的毁灭,生的开始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廖良文 我一般读书时会把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用笔圈出来,这是个人习惯,看小说也是如此。看哲理式小说和情节见长式的小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单从对书中所写的某些深刻的印象就可见一斑,哲理性较强的小说往往掺杂了很多说理部分,这些部分或是出于一段单独的、非出自于书中人物视角的阐述,或是蕴含在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之中;以情节见长式的小说长于叙述情节,少有直接说理的部分,其思想蕴含在故事情节里面。《金阁寺》我愿将其归为哲理式小说。我不敢贸然称读透,只想把尚有疑惑的、喜爱的部门摆到台面上来。 单个文学作品当然可以归为艺术品一类,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谈论过分析艺术的方法,从单一的艺术品出发探寻该艺术品所从属的东西,艺术品是艺术家的艺术品,艺术家可扩展到艺术宗派,艺术宗派与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与风俗概况相得益彰。按此说法,《金阁寺》还要从三岛由纪夫和当时的日本风俗说起,但我并非想要如此打算步下如此大的格局, 《金阁寺》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主人公名曰沟口,父亲是边远的地岬寺庙的住持。沟口年幼即口吃,寄养在叔父家,在东舞鹤中学上学。上学期间因口吃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可以说没有朋友。金阁是京都的一座寺庙,为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所建。沟口年幼便听父亲常提起金阁。在父亲临死之前,沟口被带去观赏金阁寺,因父亲是金阁寺主持的青年好友,主持便收下沟口作为弟子。时至太平洋战争,与沟口一同作为弟子的鹤川成为沟口唯一的好友。在战争期间,沟口希望金阁寺能够被毁灭,然而战火并未触及金阁。和平时期,沟口与鹤川一同由寺庙赞助上了大学,期间沟口结识了另一残障青年柏木,鹤川在此期间因失恋而自杀。故事的结局便是沟口在夜里烧了金阁寺。 金阁寺从很早开始便是沟口眼里美的代表,因其自身丑陋(口吃)对美具有很高的向往,这种美在凡人中体现在年轻姑娘有有为子身上,沟口曾被有为子狠狠滴鄙视了一番,这也似乎暗示了美对沟口的拒绝。那么美对沟口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象呢?三岛由纪夫以沟口的视角用极其细腻、优美的文字呈现各个时刻金阁的景色,这些描写让沟口、读者都具有美的感受;而在沟口看来,金阁已然成为形而上学的概念化的实体存在,它一直作为一道墙阻碍着沟口进入尘世世界。在沟口同房东姑娘在山上幽会时,沟口要将姑娘作为泄欲的对象,正当沟口讲授伸入姑娘的裙底时,“这时,金阁出现了”。金阁在此时的突然出现将沟口严严实实被包括在美的世界之中,姑娘被金阁所拒绝,沟口的凡人人生被拒绝。似乎金阁是作为美的化身亦或是人生真谛的化身,这是佛家弟子的沟口对佛所说的“缘起性空”的理解。叔本华、尼采对美的赞扬,美让人在非客观化的世界里成为完整的、不分裂的个体,而欲望这种产生痛苦的魔鬼在美的世界里被遗忘了、被拒绝了。我想,对沟口而言,金阁乃是安抚外界伤害、内心孤寂的疗养场所。 然而金阁既是保护场所又是阻碍人正常生活的一道墙,沟口自身也有成为美的念头,但金阁最终拒绝了沟口。在焚烧金阁寺的时候,沟口购买了安眠药,他想要同金阁一同葬身火海,在进入金阁的顶层时,三楼严严实实被封死了,任凭他如何敲门、撞击也不行。沟口最终没同金阁一起毁灭,他燃烧了那阻碍人生的大门,想着:“我想,我还是要活下去。” 好书推荐:《金阁寺》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著 唐月梅译 索书号:I313.45/SYJ-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