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大图讲堂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个人简介: 博学之,力行之 一片丹心育桃李 百年树人寻大道 行走在乡土中国,潜心俯首基层教育事业 扎根于大山深处,守护最可爱的中国梦想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董泽正,作为山东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山西队队长,他让孩子收获知识和爱,所教科目名列全县第二,吸引社会各界十余万援助资金,让孩子们看到崭新的世界。 缘起 现在请允许我将时间倒回2017年的夏天,正是求职与考研、考公重合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也经历了彷徨与不安,那时的我拿到一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在我晚上加完班满身疲惫背着电脑回到北五环外昌平区的住所时,我的大学舍友给我打来了电话:“老五,你不是一直都想去支教吗,山东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在报名呢”。我一下子愣住了,是啊,支教就像是我生活中未尽的一个心愿,我曾经报名过短期的支教项目,却因为与专业实验冲突不得不放弃,一直是个存放在心间的遗憾。我在回家的路上做好了决定,迅速请假回到山大,当顺利通过面试后,向领导提了辞职。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办理好工作交接,退掉了租住的房屋,用尽一切力气,向同事们告别。在前往北京南的地铁上,看着公司群和同事们发来的问候,我哭了,但是我知道我不会后悔。 山那边 在坐了4个小时的动车和6个小时的硬座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西东北部的小城市,灵丘县。灵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共青团中央的定点扶贫县,山东大学每年向此处派送研究生支教团围绕基础教育展开帮扶,已逾二十年。县区内有平型关战役遗址、白求恩纪念馆等景点,是革命老区,也是山区的面积占到了近50%的一个县域。而我所将执教的下关中学,便位于距离县城约55km的山区,是全县最偏远的一所九年制学校。 我们4人坐上了学校派来的面包车,蜿蜒的山路左边是几十米的悬崖,右边是百米的峭壁,路边随处可见滚落的石头和小心驾驶的标志。但此时的我们内心满是兴奋,激动地用拍照片记录沿途风景,手机滚烫,心也滚烫。 乡村教师的日子 学校在山顶上,从窗子里望出去,就可以看到孩子们居住的一片砖红色屋顶的平房。经一条狭小的土路连通村子,在这里就读的有200余名学生。如果走出校舍,向山的那边望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我们是8月30日下午到的学校,校长介绍说,这里缺初一、初二、初三的语文老师,还有初一和初二的历史老师,经过协商和讨论,我担任这里的历史老师。 初见学生是什么感觉呢,就像遇见了一群小天使,他们很害羞,好像比我都紧张,大都操着一口晋西北方言,有时交流我都需要一个小翻译。上过几节课后,我让学生们提意见,然后根据这些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互相听课学习,参加赛课,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帮他们改正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我白天讲正课,晚上等他们做完作业,会讲一些课本上没有详细叙述但是很有意思历史过往,比如三国时期,五代十国,蒙古崛起和大明王朝,甚至搜集一些野史来逗大家一笑。就这样,孩子逐渐爱上了历史,也爱上了我,我也爱上了他们。 有人说,支教不就是教教课本知识吗,但我们不是。除了教学工作,我还担任乡村少年宫的舞蹈老师,负责管理学校的图书室,整理教研材料,筹办兴趣活动。而且,利用周末不遗余力的展开家访,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少年和贫困生,通过家访也真正地了解到一些情况。常常有人会对山区的孩子产生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对知识没有兴趣、对学习不上心,他们的家长也不多要求孩子的学业,只希望孩子长大之后男孩继承土地继续耕作、女孩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 他们错了。这里的家庭月收入平均只有1000元左右。这些父母汗流浃背、一块一毛赚来的辛苦钱勉强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但他们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即使下雪或者大雨路很黑,也要坚持接送孩子上下学,坚持让孩子上完重要的课程再回家。当地的家庭并非不重视教育,只是贫困使家长无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走一步,再走一步 他们渴求知识,但现实没法满足他们。所以,这也是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1999年,山东大学响应团中央号召,派出首批研究生支教团,到贫困地区以接力的形式,缓解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20年过去了,当第一届前辈们站在讲台上倾注心血,我们还只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奉献和服务的火炬在我们手中传递着,虽然时代不同,地点不同,但前辈们的壮烈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支教队伍在壮大,也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青年人扶贫攻坚、大展身手的热情与热血。 当“为国育贤”的初心与使命重合,我们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认认真真举办每一项活动,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就胜过所有的虚张声势,哪怕只是一点点,哪怕只是一小步的改变,汇集起来,也就成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我不过是一片水滴,但是如果志愿服务的路上,有无数滴水汇成大海,那么不平等将会打破,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更好的现在,如果有幸能影响一点他们的未来,那将是更大的幸运和收获。 ●栏目编辑 杨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