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人生 ——《时时刻刻》影评 导语: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我的信仰》曾经说道:“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当相似的几个人处于同一种境遇中时,不同的选择往往会通向不同的终点。是死亡?抑或是新生?也许,只有真正遵从于心的选择才能使人重归平静,获得幸福。 1941年3月28日,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罗德麦尔附近的欧塞河,终年59岁。在留给丈夫伦纳德的信中,伍尔夫这样说道:“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1998年,以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伍尔夫、布朗太太、克拉丽莎三个女人为中心,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构思了一个关于女性、关于存在、关于死亡的悠长故事。小说《时时刻刻》的同名电影于2002年上映,以更为直观的平行叙述手法展现了三个女人紧密缠绕的三重人生,营造了绵长而极具共鸣性的意境与氛围。 在长期受到精神问题困扰的情况下,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5年发表了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此篇小说以主人公克拉丽莎一天内筹划上流社会派对的细节讲起,间接穿插克拉丽莎对过往岁月的怀恋。在暗自忖度嫁给达洛维先生,成为上流社会夫人是个毫无疑问的英明决定时,克拉丽莎却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闲聊中逐渐失去。虽已成长为一位光彩耀人的政治宴会女主人,但生活的自由和本质意义却在消磨人的宴会和贫瘠的内心中消失殆尽。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伍尔夫的小说向来有许多女性读者,1961年生活在洛杉矶的布朗太太劳拉、2001年纽约的出版编辑克拉丽莎都是其中一员。 以这三个女人为中心,电影《时时刻刻》将它们的困惑、烦倦与思索结合在一起,构想了三个女人的不同人生和真实生活。伍尔夫虽已声名在外且有深爱体贴的丈夫伦纳德,但精神疾病的困扰、女性发展的受限、纷繁世界的混乱让她不堪忍受,选择以自杀的方式迎接死亡。家庭主妇布朗太太在琐碎且无爱的婚姻中寻求不到出路,她会给丈夫最甜美的微笑,但在丈夫每天出发工作后,也会把所有窗帘都拉上,和儿子面面相觑。在发觉自己有同性倾向时,布朗太太没有任何交代地逃离了丈夫和儿子,选择一人独自生活。编辑克拉丽莎在为昔日恋人、诗人朋友理查德筹备庆祝晚会时,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理查德选择自杀,并说不想成为克拉丽莎找寻自身存在价值的工具。 《时时刻刻》建构的故事极为巧妙,布朗太太和克拉丽莎是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忠实读者,她们有着和达洛维夫人同样的困惑,即当我们被生活的网禁锢束缚时,被时间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应当如何直面人生?对于这个问题,电影《时时刻刻》似乎给出了答案。影片结尾,伍尔夫自沉,布朗太太和克拉丽莎在理查德的葬礼后见面,克拉丽莎这才知道,布朗太太是逃离家庭的理查德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死,布朗太太不免心痛,但她自白道:“一个母亲离开家庭,留下孩子,是最不可原谅的事。我很希望现在的我是后悔的,但很遗憾,我并没有那样。” 克拉丽莎听后并没有惊奇,因为她知道布朗太太究竟是何意。当一种生活密不透风,令人窒息时,做出改变去适应或者开始另一种生活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实在没有对错之分。布朗太太的选择对儿子势必造成了伤害,但若她不离开,等待她的结局也许会是她之前无数次想做的那样—自杀。所以,布朗太太的离开是自我的救赎,可能也是对身边人的救赎。 正如伍尔夫对丈夫所说的那样:“我正在毁掉你的生活,没有我你能过得更好,而且我知道你一定会的。你看,我现在连写这封信都觉得艰难。我想说我欠了你一辈子的幸福。我不能,再继续侵蚀你的生活了。我相信这世上没有哪一对比我们获得过更多的幸福。”在面对生活中遮天蔽日的网时,伍尔夫在获得幸福之后选择死亡,布朗太太选择另一条路,克拉丽莎则选择在理查德死后重新审视自己。也许在照顾理查德时她是闪耀的,是有着以前年轻岁月的美好的,但现在,她也逐渐学会了接受日渐老去的自己和平庸琐碎的日常,也会像《达洛维夫人》中写的那样,每天清晨,去给自己买一束鲜花,尽可能多地触及美好,清醒且平静地感受每时每刻。 (儒学高等研究院 任煜) 《时时刻刻》电影简介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达洛维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夫,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劳拉·布朗,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达洛维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莎·沃甘,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达洛维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达洛维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栏目编辑 刘芸萍 |